[发明专利]基于隧道工程适用于高海拔区域的岩体空腔防护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83878.2 | 申请日: | 2021-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2381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26 |
发明(设计)人: | 陈阳;孙志远;李伟;于国伟;黄福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一公局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11/10 | 分类号: | E21D11/10;E21D11/15;E21D20/00 |
代理公司: | 重庆鼎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65 | 代理人: | 刘启宾 |
地址: | 10002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隧道 工程 适用于 海拔 区域 空腔 防护 结构 | ||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隧道工程适用于高海拔区域的岩体空腔防护结构,涉及隧道工程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装置未设置可以实现装配式固定的结构的问题。基于隧道工程适用于高海拔区域的岩体空腔防护结构,包括外混凝土层;所述外混凝土层呈拱形结构,外混凝土层浇筑于挖掘巷道内壁处,外混凝土层内侧面设置有内混凝土层、植筋锚固支撑结构和锁脚结构,内混凝土层固定连接于外混凝土层内部;通过承接槽限位,将顶部座架设在承接座顶部后,通过固定螺钉将顶部座与承接座连接后对其焊接,通过承接座垂直圆孔定位后,进行垂直打孔,通过底锚杆可以对结构整体进行底部加固,可以实现装配式固定,便于安装运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隧道工程技术领域,具体为基于隧道工程适用于高海拔区域的岩体空腔防护结构。
背景技术
高海拔隧道建设需要面临低含氧、低温和低气压等自然条件,施工过程中较为困难,在进行挖掘时需要支护结构对岩体进行支撑,防止塌方,现有装置不便于安装运输。
经过检索例如专利号为CN110952990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高海拔地区隧道工程中针对不良地质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提供超前地质报告;2超前支护施工;3隧道掘进;4针对涌水进行排水处理;5初期支护施工;6初期支护完成后,对拱顶拱腰变形较大位置进行注浆加固;7在低温混凝土表面敷设一层防水层,并使用土工布防护;8仰拱和二衬施工。本发明的施工方法有效地降低了不良地质对隧道施工的破坏程度和施工风险,确保了施工安全,为高海拔隧道设计与施工提供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并为高海拔、高寒地区的隧道设计施工起到了有利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再例如专利号为CN208220820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高原特长隧道与斜井交叉口的立体式支撑防护装置,包括支护机构,吊运机构,以及作业机构;支护机构包括防护装置,以及支撑装置,防护装置包括防护拱形顶棚,以及防护竖直梁,支撑装置包括支撑平台和斜交支撑梁,吊运机构包括安装在支撑平台下方的纵向滑轨,以及通过滑轮安装在纵向滑轨上的吊运天车,作业机构包括通过心轴连接的滚轮,铺设在滚轮下方的滑轨,以及滑动安装在心轴上的作业车,作业车包括作业台架,升降装置,以及万向连接座,本实用新型的支护机构不仅具有基本的支撑防护作用,同时吊运机构全方面吊运,以及作业机构全角度作业,均极大地提高了隧道内施工作业的灵活性和效率。
基于上述,传统的基于隧道工程适用于高海拔区域的岩体空腔防护结构一般为结构,一般未设置可以实现装配式固定的结构,不便于安装运输,不能岩土体自身的承载能力,未设置防止岩体坠落的结构,不能实现隧道拱部支护结构与两侧底部锚固结构的连接固定,未设置便于对进一步安装装配式钢架加固结构实现限位的结构。
因此,不满足现有的需求,对此我们提出了基于隧道工程适用于高海拔区域的岩体空腔防护结构。
发明内容
(一)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基于隧道工程适用于高海拔区域的岩体空腔防护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传统的基于隧道工程适用于高海拔区域的岩体空腔防护结构一般为结构,一般未设置可以实现装配式固定的结构,不便于安装运输,不能岩土体自身的承载能力,未设置防止岩体坠落的结构,不能实现隧道拱部支护结构与两侧底部锚固结构的连接固定,未设置便于对进一步安装装配式钢架加固结构实现限位的结构的问题。
(二) 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基于隧道工程适用于高海拔区域的岩体空腔防护结构,包括外混凝土层;
所述外混凝土层呈拱形结构,外混凝土层浇筑于挖掘巷道内壁处,外混凝土层内侧面设置有内混凝土层、植筋锚固支撑结构和锁脚结构,内混凝土层固定连接于外混凝土层内部,植筋锚固支撑结构固定连接于外混凝土层内曲侧面处,锁脚结构位于外混凝土层内底部两侧;
所述植筋锚固支撑结构外侧铺设有钢筋网,植筋锚固支撑结构包括支撑部,支撑部呈方形杆状结构,支撑部中部通过横向贯穿设置有锚固侧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一公局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交一公局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8387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