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热解油回用的生物质热解联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87860.X | 申请日: | 2021-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2535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0 |
发明(设计)人: | 霍丽丽;赵立欣;姚宗路;傅国浩;贾吉秀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0B53/02 | 分类号: | C10B53/02;C10B57/00;F22B33/18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11569 | 代理人: | 张天一 |
地址: | 100089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热解油回用 生物 质热解 联产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热解油回用的生物质热解联产方法,包括生物质热解联产工序、热解油雾化燃烧回用工序以及太阳能驱动工序;所述生物质热解联产工序产生的热解油经回收后,存放于热解油存储罐内;所述热解油存储罐内的热解油被加压打入热解油预热器,经预热后进入雾化室雾化,并通过燃烧器燃烧为所述生物质热解联产工序提供热能;所述太阳能驱动工序提供热源将热解油加热升温至设定温度;本发明利用太阳能驱动工序向热解油预热器提供热量,能够增强热解油的流动性,减少加热热解油所消耗的外部能源,降低运行成本,同时,由于提高了热解油的流动性,解决了热解油雾化效果差、燃烧回用系统不稳定的问题,实现了对热解油直接有效的利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质热解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热解油回用的生物质热解联产方法。
背景技术
生物质热解联产是基于热解技术,将生物质在隔绝空气或少量空气条件下,利用热能切断大分子中的化学键,生成气体、液体和固体小分子物质的过程;是以生物质连续炭化技术为核心,通过固气、气液分离和燃气净化提质,生产热解气、生物炭、焦油等多种产品。产物可应用于多领域,有效提高生物质的综合利用效率。热解气清洁、环保、可再生,可作为农村地区重要的替代能源。生物炭可用作吸附材料、土壤改良剂、肥料缓释载体和二氧化碳封存剂等,也可经加工作为高品质能源利用。热解联产是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符合生物质资源化、能源化综合利用原则,能够进一步提升农林废弃物资源开发综合效益,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由于生物质原料松散,运输距离过大会导致原料成本过高,目前生物质热解联产技术主要应用于村镇供暖、工农业园区供热,其副产物热解油组分复杂,无法直接有效利用,随意堆弃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授权公告号为CN 203442799 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生物质热解油直接雾化燃烧系统,利用生物质热解油直接雾化燃烧系统,能够克服生物质热解油本身性质缺陷,实现生物质热解油的直接雾化燃烧,扩大生物质热解油的利用方式和利用范围,也就是说,该方案提供了一种热解油燃烧回用的有效途径,但生物质热解油储罐中的油是冷却后的热解油,热解油冷却后,流动性变差,在雾化燃烧时会降低燃烧效果,如果在雾化燃烧前进行加热,则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能源,会增加运行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热解油回用的生物质热解联产方法,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利用太阳能驱动工序向热解油预热器提供热量,能够增强热解油的流动性,保证热解油向燃烧器的顺利供给,减少加热热解油所消耗的外部能源,降低运行成本,同时,由于提高了热解油的流动性,解决了热解油雾化效果差、燃烧回用系统不稳定的问题,实现了对热解油直接有效的利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热解油回用的生物质热解联产方法,包括太阳能驱动工序、热解油雾化燃烧回用工序和生物质热解联产工序;
所述太阳能驱动工序包括太阳能集热器和太阳能储热器,所述太阳能集热器和所述太阳能储热器均与所述热解油雾化燃烧回用工序中的热解油预热器连接,且所述太阳能集热器还与所述生物质热解联产工序中的生物质预热进料器连接;
所述热解油雾化燃烧回用工序包括热解油的回收、存储、预热、雾化、燃烧过程,包括热解油回收管路、热解油存储罐、热解油预热器、雾化室、蒸汽发生器和燃烧器,热解油经所述热解油回收管路回收后,存放于所述热解油存储罐内,将热解油加压打入所述热解油预热器,通过所述太阳能驱动工序提供的热源将热解油加热升温至60-80℃后,与所述蒸汽发生器产生的水蒸气在所述雾化室中进行气泡雾化,通过所述燃烧器燃烧为所述生物质热解联产工序提供热能;
所述生物质热解联产工序包括生物质热解联产系统和生物质预热进料器,通过生物质预热进料器对生物质原料进行预热,通过所述热解油雾化燃烧回用工序提供的热能将生物质原料加热至500-650℃热解生产热解气、热解炭产品,热解油通过所述热解油回收管路进行回收,存放于所述热解油存储罐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8786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