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设备故障后的数据安全保存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88992.4 | 申请日: | 2021-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257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10 |
发明(设计)人: | 徐胜旺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数存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B19/042 | 分类号: | G05B19/042 |
代理公司: | 深圳峰诚志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525 | 代理人: | 何耀平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设备 故障 数据 安全 保存 系统 方法 | ||
1.一种设备故障后的数据安全保存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数据库、监视单元、读取单元、对比单元、警报单元、信息处理单元、供电单元、传输单元和数据储存单元;
所述监视单元用于监视设备,所述读取单元用于对设备的工作信息进行读取,该工作信息包括线路信息、工作温度信息、功耗信息、环境气体信息和环境噪声信息,得到线路数据、工作温度数据、功耗数据、环境气体数据和环境噪声数据,并将其传输至对比单元;
数据库内部存储有设备正常线路功率差值、正常工作温度差值、正常功耗差值、正常环境气体差值和正常环境噪声数据差值,并将上述数据差值传输至对比单元;
对比单元将设备的线路数据、工作温度数据、功耗数据、环境气体数据和环境噪声数据进行分析操作得到线路功率差值、工作温度差值、功耗差值、环境气体差值和环境噪声差值,分析操作得到的各数据差值与数据库内传输的正常数据差值进行对比得到对比结果,并将对比结果传输至信息处理单元;
信息处理单元将对比结果进行识别得到识别结果,并将识别结果传输至数据储存单元和警报单元,识别结果用于触发数据储存单元的紧急保存或者正常保存;
所述读取单元对线路信息、工作温度信息、功耗信息、环境气体信息和环境噪声信息进行读取的流程包括以下步骤:
S1:持续获取时间内间隔为Z1对应的实时设备功率,并分别标记为第一功率和第二功率,将第一功率标记为V1,将第二功率标记为V2;
S2:设备的工作温度包括起步阶段、工作阶段和结束阶段,起步阶段、工作阶段和结束阶段的时间分别标记为a、b和c,a、b和c均为预设值;
持续获取a时间内的第一瞬时温度和第二瞬时温度,第一瞬时温度和第二瞬时温度之间的间隔为Z21,Z21为预设值,第一瞬时温度标记为W11,第二瞬时温度为W12,每隔Z21时间间隔记录一次W12,最后一次记录时间为a的末尾时间,且间隔无时间要求;
持续获取b时间内的第一瞬时温度和第二瞬时温度,第一瞬时温度和第二瞬时温度之间的间隔为Z22,Z22为预设值,第一瞬时温度标记为W21,第二瞬时温度为W22,每隔Z22时间间隔记录一次W22,最后一次记录时间为b的末尾时间,且间隔无时间要求;
持续获取c时间内的第一瞬时温度和第二瞬时温度,第一瞬时温度和第二瞬时温度之间的间隔为Z23,Z23为预设值,第一瞬时温度标记为W31,第二瞬时温度为W32,每隔Z23时间间隔记录一次W32,最后一次记录时间为c的末尾时间,且间隔无时间要求;
S3:持续获取时间内间隔为Z3对应的实时设备功耗,并分别标记为第一功耗和第二功耗,将第一功耗标记为X1,将第二功耗标记为X2,Z3为预设值;
S4:环境气体信息包括二氧化碳浓度、氧气浓度、硫化氢浓度、一氧化碳浓度、甲烷浓度和乙炔浓度,持续获取时间内间隔为Z4对应的第一环境气体信息和第二环境气体信息,第一环境气体信息包括二氧化碳浓度C11、氧气浓度C21、硫化氢浓度C31、一氧化碳浓度C41、甲烷浓度C51和乙炔浓度C61,第二环境气体信息包括二氧化碳浓度C12、氧气浓度C22、硫化氢浓度C32、一氧化碳浓度C42、甲烷浓度C52和乙炔浓度C62,利用公式计算获取第一环境气体参数O1,,利用公式计算获取第二环境气体参数O2,,α1、α2、α3、α4、α5、α6和β不为零且均为联系因子,为设备内部的空气系数,且为大于零的任一数字;
S5:持续获取时间内间隔为Z5对应的实时设备噪声,并分别标记为第一噪声和第二噪声,将第一噪声标记为S1,将第二噪声标记为S2,Z5为预设值;
Z1、Z21、Z22、Z23、Z3、Z4和Z5均为大于零的自然数;
所述对比单元的工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读取预设线路数据的正常对比范围值并标记为K1、工作温度数据的正常对比范围值并标记为K2、功耗数据的正常对比范围值并标记为K3、环境气体数据的正常对比范围值并标记为K4和环境噪声数据的正常对比范围值并标记为K5;
2)、读取数据库内部的线路功率差值、正常工作温度差值、正常功耗差值、正常环境气体差值和正常环境噪声数据差值,并依次标记为M1、M2、M3、M4和M5;
3)、接收读取单元中的功率数据V1和V2,对比单元设置用于储存功率数据的第一数据空间和第二数据空间,并标记为V11和V21,分别用于记录V1和V2数据,在接收到新的V2数据后,将新的V2数据覆盖V1数据,并将第一数据空间和第二数据空间的标记进行互换,并重复上述步骤进行储存数据;
同理,对比单元内还设置有储存工作温度数据的W11数据空间和W21数据空间、储存功耗数据的X11数据空间和X21数据空间、储存气体数据的1数据空间和1数据空间和储存噪声数据的S11数据空间和S21数据空间,利用公式计算获取Qq=|Q21-Q11|,Qq包括线路功率差值Vv,工作温度差值Ww、功耗差值Xx、环境气体差值和环境噪声差值Ss,Q21包括V21、W21、X21、1和S21,Q11包括V11、W11、X11、1和S11,利用公式Qq=|Q21-Q11|计算时,将相同类型的数据对公式进行替换,可得到Vv=|V21-V11|、Ww=|W21-W11|、Xx=|X21-X11|、=|1-1|和Ss=|S21-S11|;
4)、将线路功率差值、工作温度差值、功耗差值、环境气体差值和环境噪声差值与设备正常线路功率差值、正常工作温度差值、正常功耗差值、正常环境气体差值和正常环境噪声数据差值进行对比,对比方法包括:
(1)、经公式H1=|Vv*γ1-M1|,得到线路功率变量H1的数值,γ1为预设系数;
(2)、经公式H2=|Ww*γ2-M2|,得到工作温度变量H2的数值,γ2为预设系数;
(3)、经公式H3=|Xx*γ3-M3|,得到功耗变量H3的数值,γ3为预设系数;
(4)、经公式H4=|*γ4-M4|,得到环境气体变量H4的数值,γ4为预设系数;
(5)、经公式H5=|Ss*γ5-M5|,得到环境噪声变量H5的数值,γ5为预设系数;
5)、将H1、H2、H3、H4和H5依次与K1、K2、K3、K4和K5进行对比,并将对比结果发送至信息处理单元;
γ1、γ2、γ3、γ4和γ5均为不为零的自然数;
所述信息处理单元包括以下工作步骤:
H1、H2、H3、H4和H5数值均分别在K1、K2、K3、K4和K5范围内,则警报单元停止工作,数据储存单元正常储存;
H1、H2、H3、H4和H5任一数值超过K1、K2、K3、K4和K5范围,则警报单元开始工作,数据储存单元触发紧急保存;
所述数据储存单元包括数据储存区域A、数据储存区域B和应急储存区域,传输单元用于传输实时的设备数据,设备数据轮流在数据储存区域A和数据储存区域B内进行覆盖,将3-5次无差异的数据标记为第一权重数据、10-13次无差异的数据第二权重数据,20-25次无差异的数据标记为第三权重数据,并且将对应覆盖次数无差异的数据转移至应急储存区域,在触发紧急保存后,将第一权重数据、第二权重数据和第三权重数据在15-20次数据覆盖过程中未保存的数据转移至应急储存区域。
2.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故障后的数据安全保存系统的数据安全保存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数据安全保存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传输单元将设备数据传输至数据储存单元,数据储存单元根据数据的权重和覆盖差异对数据进行储存;
步骤二:监视单元对设备的线路信息、工作温度信息、功耗信息、环境气体信息和环境噪声信息进行监视,并且信息传输至读取单元;
步骤三:读取单元对各个信息进行读取,得到线路数据、工作温度数据、功耗数据、环境气体数据和环境噪声数据,并将其传输至对比单元;
步骤四:对比单元将设备的各项数据的差值与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对比,并将对比信息传输至信息处理单元;
步骤五:信息处理单元根据对比结果触发传输单元和警报单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数存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数存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88992.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软化死皮的聚丙烯干态无纺面膜
- 下一篇:一种苗木防虫用高效施肥设备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