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容生产用电容极性检测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589122.9 | 申请日: | 2021-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4124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3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建义 |
主分类号: | G01R31/00 | 分类号: | G01R31/00 |
代理公司: | 深圳至诚化育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728 | 代理人: | 刘英 |
地址: | 5165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容 生产 用电 极性 检测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电子元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电容生产用电容极性检测装置。一种电容生产用电容极性检测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上侧壁设置有输送机构,且输送机构上输送有多个电容本体,所述电容本体包括短引脚和长引脚,所述底板的上侧壁设置有用于对短引脚和长引脚朝向进行调整的调整机构,且底板的上侧壁设置有用于对电容本体进行限位的第一限位机构,所述底板的上侧壁设置有用于对电容本体进行检测的检测机构。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种电容生产用电容极性检测装置,能够对电容本体的损坏情况以及极性准确性进行连续检测,检测更加方便、检测效果更好,且提高了检测效率、保证了产品质量,并且能够对缺陷产品进行分开剔除后统一收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元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电容生产用电容极性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电容是采用特殊结构和特殊工艺制造,在由铝等具有阀作用的金属构成的蚀刻箔上形成有化学转化膜的阳极箔和由铝等具有阀作用的金属的蚀刻箔构成的阴极箔隔着绝缘纸等隔膜卷绕或层叠,形成电容器元件,在该电容器元件中浸渗驱动用电解液,同时装入有底筒状的金属铝壳内,利用封口体密封金属铝壳的开口部,构成电解电容。
电容两引脚的极性靠长短来区分,长的表示正极导针,短的表示负极导针,但是,现有的电容在生产完成后,不便于对引脚的极性准确性进行检测,在将电容安装于客户端组件时,如果极性方向出现错误,有可能会导致产品爆炸,直接影响操作人员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并且,不便于对电容的好坏进行检测,从而影响产品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电容生产用电容极性检测装置来解决现有电容极性检测装置检测不方便、检测效率低、效果差,影响产品质量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电容生产用电容极性检测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上侧壁设置有输送机构,且输送机构上输送有多个电容本体,所述电容本体包括短引脚和长引脚,所述底板的上侧壁设置有用于对短引脚和长引脚朝向进行调整的调整机构,且底板的上侧壁设置有用于对电容本体进行限位的第一限位机构,所述底板的上侧壁设置有用于对电容本体进行检测的检测机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设置检测机构,当电容本体在输送机构上进行输送时,使得短引脚和长引脚先与第一负极触头和第一正极触头相抵,此时电路接通对电容本体进行通电检测,若电容本体为正常状态,此时,第二电磁铁通电后吸引移动板向靠近限位板的方向移动,使得限位杆与限位板的上侧壁相抵,接着,随着电容本体的输送,短引脚和长引脚与和第二负极触头相抵,此时,由于限位杆的限位作用,限位板无法向上移动,且第五弹簧收缩,使得电容本体在输送机构上进行正常输送,若电容本体为损坏状态时,电路为断路状态,第三限位机构不起作用,当短引脚和长引脚与第二正极触头和第二负极触头相抵时,使得限位板在连接机构的作用下向上运动,此时,限位板与缺口对正后失去限位作用,使得第一T形导杆在第一弹簧的作用下向靠近输送带的方向快速移动,从而撞击电容本体使其落入第一收集框中记性统一收集,当若电容本体为正负极接反状态时,当短引脚和长引脚与第一负极触头和第一正极触头相抵时,电路为断路状态,第三限位机构不起作用,当短引脚和长引脚与第二正极触头和第二负极触头相抵时,电路接通,使得第一电磁铁通电后吸引挡板向靠近第一固定板的方向移动,使得第一弹簧进一步收缩,同时,使得限位板在连接机构的作用下向上运动,此时,限位板与缺口对正后失去限位作用,使得第一T形导杆在第一弹簧的作用下向靠近输送带的方向更加快速移动,从而使得电容本体落入第二收集框中进行统一收集,实现了对电容本体的损坏状态以及极性准确性进行连续检测,检测更加方便、检测效果更好,且提高了检测效率、保证了产品质量,并且能够对缺陷产品进行分开剔除后统一收集。
2)、通过设置调整机构,当电容本体在输送机构上进行输送时,长引脚与第二滑动面的相抵,而短引脚与第二滑动面不接触,从而使得电容本体进行转动,保证长引脚处于正下方、短引脚处于正上方,便于后续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并保证检测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建义,未经陈建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8912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介孔碳材料的合成方法
- 下一篇:一种用于电容器生产的烘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