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应用于含高氨氮假发废水处理的增强型CFBR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90018.1 | 申请日: | 2021-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9215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9 |
发明(设计)人: | 李洪静;马军;宋润之 | 申请(专利权)人: | 复旦大学;青岛光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C02F3/34;C02F101/16;C02F103/34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00 | 代理人: | 王洁平 |
地址: | 20043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应用于 含高氨氮 假发 废水处理 增强 cfbr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用于含高氨氮假发废水处理的增强型CFBR工艺。本发明将菌株陶厄氏菌属(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工业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含高氨氮假发废水处理的增强型CFBR工艺。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配戴假发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但在假发生产过程中会排放大量含高氨氮的工业废水,如果不经任何处理即直接排放,会对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目前,工业废水脱氮的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处理法等。生物处理法由于投资少、运行操作简单、二次污染小、节省运行费用而获得了广泛的关注。
假发工业废水具有氨氮浓度较高(100 mg/L~500 mg/L)、COD浓度较低(100 mg/L~800 mg/L)、C/N较低等特点。传统生物脱氮技术主要包括A/O工艺和SBR工艺等,脱氮过程中的溶解氧浓度较高(为3 mg/L左右),能耗较高;而且污泥龄较短(10 d~20 d),产生大量的剩余污泥需要进行处置,成本较高。而传统生物脱氮技术应用于含高氨氮假发废水的处理,大多数情况下,出水水质中的氨氮浓度可以达到国家排放标准,但总氮浓度无法达到《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 31962-2015)的A级限值(COD ≤ 500 mg/L,氨氮≤ 45 mg/L,总氮 ≤ 70 mg/L)。
目前最受关注的、由荷兰研发的厌氧氨氧化工艺是在厌氧条件下,以氨氮为电子供体,以亚硝酸盐氮为电子受体,将氨氮氧化成氮气;但厌氧氨氧化工艺需要稳定在较高的水温条件下(30℃~35℃)才能进行脱氮,能耗和成本都很高,不适合大规模推广应用。李翼然等采用“微电解-水解酸化-硝化反硝化工艺”处理假发生产废水,运行3个月的结果表明:进水COD为1100 mg/L、氨氮为120 mg/L时,假发生产废水的COD及脱氮效果良好 [广州化工,2014,第42卷,第21期,页码152-154]。但该工艺占地面积较大、处理成本较高,需要较高的C/N比,且有效处理氨氮的最高浓度仅为120 mg/L。佟毅等申请的发明专利“一种高效处理低碳高氨氮废水的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工艺”(专利申请号CN201911088445.9,专利公开号CN110723817A)用于处理C/N比小于2、氨氮600 mg/L~800 mg/L的工业废水,脱氮效果好,无需投加碳源且曝气量很低。但其工艺流程很长(将厌氧氨氧化工艺设置在短程硝化工艺之前,在工艺的末端设计好氧曝气池),而且能耗非常高(需要将厌氧氨氧化区、各短程硝化区、硝化区的反应温度分别控制在30~40℃,且优选37℃ )。
由此可见,已应用于含高氨氮工业废水处理的生物脱氮技术存在工艺流程较长、占地面积较大、需要较高的曝气量、需补充大量碳源、能耗和成本均较高等缺点。因此,亟需研发高效率、低能耗、低成本的新型生物脱氮技术,确保含高氨氮假发废水处理后的出水水质稳定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发明内容
针对传统生物脱氮技术对含高氨氮假发废水中氨氮和总氮的去除效率低、运行成本和能耗高等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操作安全、去除效率高、低能耗、低成本、对环境无二次污染的“应用于高氨氮假发废水处理的增强型CFBR工艺”。本发明采用缺氧-低氧连续流生物膜反应器(Continuous Flow Biofilm Reactor,简称为CFBR处理装置)处理含高氨氮的假发废水,同时将高效脱氮工程菌剂投加至“CFBR处理装置”中;工艺运行条件可根据原假发废水水质进行自动控制,操作方便、安全,氨氮和总氮去除效率高,对环境无二次污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复旦大学;青岛光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复旦大学;青岛光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9001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