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应用于核电厂水喷雾灭火系统的测试装置及其测试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590276.X | 申请日: | 2021-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0406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5 |
发明(设计)人: | 赵辉;郑仕建;刘文杰;钟小华;胡靖;张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99/00 | 分类号: | G01M9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悦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11 | 代理人: | 田明;戴威 |
地址: | 10084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应用于 核电厂 喷雾 灭火 系统 测试 装置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应用于核电厂水喷雾灭火系统的测试装置及其测试方法,测试装置包括测试管,安装在测试管上的第一压力变送器和第二压力变送器,第一压力变送器连接存储记录仪,测试管连接水喷雾灭火系统管网,第一压力变送器将测量水喷雾灭火系统管网的压力值传输至存储记录仪,第二压力变送器监测水喷雾灭火系统管网的压力;存储记录仪接收第一压力传送器传送的压力值,记录、显示水喷雾灭火系统管网压力的变化,形成压力变化趋势图,同时接收雨淋阀组电磁阀的动作信号。该系统实时监测水喷雾灭火系统的响应时间、工作压力、以及系统稳定后的压力值,确保水喷雾灭火系统各项参数满足规范与设计的要求,保证核电厂整个防护区的运行安全性与经济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喷雾灭火系统检测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应用于核电厂水喷雾灭火系统的测试装置及其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水喷雾灭火系统包括预作用水喷淋灭火系统与开式水喷雾灭火系统两独立系统,具有自动、手动及机械应急启动三种控制方式。当防护区的探测器发出火灾信号时,向火灾探测报警控制盘发出警报,指示火灾发生的部位,火灾探测报警控制盘立即向失火的防护区雨淋阀组的电磁阀发出开启指令,雨淋阀组打开向失火的防护区进行喷水作业,同时火灾探测报警控制盘接收雨淋报警阀组开启的反馈信号。在这个过程中,从电磁阀收到开启指令到水雾喷头出水这段时间即为系统的响应时间,水雾喷头出水后喷头压力逐渐上升,最后逐渐趋于稳定。水雾喷头的压力-时间特性曲线(如图1所示)可分为响应段(0-A)、升压段(A-B)、稳压段(B-C)。
响应段(0-A):雨淋阀组的电磁阀收到来自火灾探测报警控制盘发出的开启指令,到水雾喷头开始出水这个过程称为响应段,该过程所用的时间即为系统的响应时间,根据规范要求,响应时间应不超过60s。
升压段(A-B):系统水雾喷头出水后,压力急速上升,该过程称为升压段,水雾喷头处迅速喷洒出水雾,对防护区进行灭火。
稳压段(B-C):压力上升至一定值后逐渐趋于稳定,该过程称为稳压段,此时喷头处形成稳定水雾,持续对防护区进行灭火保护。
根据《水喷雾灭火系统技术规范》(GB 50219-2014)中规范中规定,水喷雾灭火系统的联动试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1)采用模拟火灾信号启动系统,相应的分区雨淋报警阀(或电动控制阀、气动控制阀)、压力开关和消防水泵及其他联动设备均应能及时动作并发出相应的信号;
(2)采用传动管启动的系统,启动一只喷头,相应的分区雨淋报警阀、压力开关和消防水泵及其他联动设备均应能及时动作并发出相应的信号;
(3)系统的响应时间、工作压力和流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规范中强制性条文要求:水雾喷头的工作压力,当用于灭火时不应小于0.35MPa;当用于防护冷却时不应小于0.2MPa。系统响应时间小于60s。针对规范中要求,研发一种测试装置,可以测量系统的压力、响应时间等参数,确保水喷雾系统的各项参数满足国标《水喷雾灭火系统技术规范》(GB 50219-2014)中要求。
基于目前尚未有专用工器具用来测量水喷雾系统的响应时间等参数,针对《水喷雾灭火系统技术规范》(GB 50219-2014)中对系统响应时间、工作压力与流量的要求,亟待研发一种应用于核电厂水喷雾灭火系统响应时间的测试装置,并可实时监测系统工作压力,确保水喷雾灭火系统各项参数可满足规范与设计的要求,保证核电厂整个防护区的运行安全性与经济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应用于核电厂水喷雾灭火系统的测试装置及其测试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9027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