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桩基静载测试用的液压施力装置及其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91141.5 | 申请日: | 2021-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5246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2 |
发明(设计)人: | 王鹏;丁素兰;刘庆芝;俞家勇;何静;杨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海通全过程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12 | 分类号: | G01N3/12 |
代理公司: | 保定运维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3133 | 代理人: | 李显锋 |
地址: | 225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桩基 测试 液压 施力 装置 及其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桩基静载测试用的液压施力装置及其使用方法,涉及液压施力装置领域,针对现有桩基静载测试用的液压施力装置不方便进行转移,以及不能对压力角度进行监测,误差大,同时还不方便配重操作的问题,现提出如下方案,其包括中置框、侧框、销轴、销轴座、液压施力装置,所述侧框的下端面设置有支撑桩,且支撑桩内嵌装有压力传感器,所述中置框的下端面阵列转动连接有转轴与转盘,所述侧框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板,所述第二限位板上开设有滑槽,且滑槽内设置有限位机构,所述侧框互相远上设置有标记机构。本装置具有灵活的进行折叠收纳转场,同时方便监测压力分布,测试精确度高,以及可以方便准确的配重物进行吊装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压施力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桩基静载测试用的液压施力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桩基静载试验是运用在工程上对桩基承载力检测的一项技术。在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方面,它是目前最为准确、可靠的检验方法,作为判定某种动载检验方法是否成熟,均以静载试验成果的对比误差大小为依据。因此,每种地基基础设计处理规范都把单桩静载试验列入首要位置。
一般情况下,桩基静载试验的成果数据,如单桩承载力、沉降量等均认为是准确、可靠的,这已为无数的工程实例证明。
桩基静载测试技术是随着桩基础在建筑设计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而发展起来的。新中国成立以前,在国内基本上没有桩基静载测试技术的发展(当时期还少有高楼大厦),新中国成立以后,桩基静载测试技术才逐步发展起来,就拿西南边陲省份云南来讲,50年代末和 60年代初,就有了在预制桩上进行的静载试验,但因为桩基础的使用量很少,故试验的数量也少。进入到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基础建设规模的逐年加大,特别是灌注桩在工程上的广泛应用,我国的桩基静载测试技术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高层建筑以区域常态,因此对桩基的使用也区域常态,这样就需要对区域内对选样桩基进行静载测试,进而现有的桩基静载测试用的液压施力装置,一般都是通过钢梁搭建而成,然后再在钢梁上设置配重物,以及在钢梁的下端与桩基之间设置液压装置对桩基进行施力测试,但是现有的这些设备,都是通过各种钢梁搭建,其施工效率低效,在对多点桩基进行测试时,非常不便于移动,整体性差。
同时在对现有的桩基吊装配重物时,其操作难度也大,因为现有的装置不能有效的对液压施力装置的周围的压力进行监测,这样就会造成在配重时,液压施力装置周围的压力不同,导致对桩基的轴向压力有所偏差,精确度低,这样也造成了在配重时,为了吊装各种配重物的均匀,使得操作低效且难度大,因此提出一种桩基静载测试用的液压施力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桩基静载测试用的液压施力装置及其使用方法,解决了现有桩基静载测试用的液压施力装置不方便进行转移,以及不能对压力角度进行监测,误差大,同时还不方便配重操作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桩基静载测试用的液压施力装置,包括中置框、侧框、销轴、销轴座、液压施力装置,中置框与侧框之间通过销轴和销轴座转动连接,所述侧框的下端面设置有支撑桩,且支撑桩内嵌装有压力传感器,所述中置框的下端面通过涡卷铰链阵列转动连接有转轴,且转轴的下端固定连接有转盘,两侧的所述侧框上端面均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板,所述转盘的外侧固定套装有环形齿轮,且转盘的外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二限位板的前、后两侧均贯穿的开设有滑槽,且滑槽内设置有限位机构,两侧的所述侧框互相远离的一侧均设置有标记机构。
优选的,限位机构包括滑块、梯形块、齿条、液压杆、圆柱,所述滑块滑动设置在滑槽内,且滑块的上、下两端均贯穿滑槽分别延伸在中置框的上、下两侧并分别固定连接有梯形块与齿条,两侧的所述第一限位板互相靠近的一侧均固定嵌装有液压杆,且液压杆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圆柱,所述圆柱与梯形块的两侧面滑动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海通全过程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海通全过程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9114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