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接桩结构及接桩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93745.3 | 申请日: | 2021-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1616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3 |
发明(设计)人: | 张刚志;杨鹏辉;许兆成;王斌;王加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嘉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5/58 | 分类号: | E02D5/58;E02D5/52;E02D7/00;E02D1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002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预应力 混凝土 管桩接桩 结构 施工 方法 | ||
本申请涉及混凝土管桩施工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接桩结构及接桩施工方法,其包括第一管桩和第二管桩,第一套管两端设有第一套箍,第二管桩两端设有第二套箍,第一套箍上套设有导向套管,导向套管的顶端设有引导组件,第二管桩的底端穿过引导组件设置在导向套管内。本申请具有提升混凝土管桩的定位效率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混凝土管桩施工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接桩结构及接桩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预应力管桩是采用预应力工艺和离心成型法制成的一种空心筒体细长混凝土预制构件,包括圆筒形的桩身、端头板和钢套箍,端头板设置在桩身长度方向两端的端面上,钢套箍设置在桩身长度方向两端的侧壁上,端头板设置在钢套箍内。
目前,进行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施工时,由于施工设计要求的深度较大,单根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难以满足现有的施工设计要求,所以大多采用接桩的方式将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两端连接,使之符合设计施工要求。将两根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进行连接时,常采用焊接、卡接等方式进行连接,但都无法避免对两根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进行定位校准,通常采用塔吊配合人工的方式进行预应力管桩的定位校准。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由于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自身非常沉重,虽然有塔吊使其悬在空中,但是人力进行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定位时,需要多人使用手持工具进行多次调整,非常费时费力,难以快速进行定位,预应力管桩定位连接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为了提升混凝土管桩的定位效率,本申请提供一种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接桩结构及接桩施工方法。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接桩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接桩结构,包括第一管桩和第二管桩,所述第一套管两端设有第一套箍,所述第二管桩两端设有第二套箍,所述第一套箍上套设有导向套管,所述导向套管的顶端设有引导组件,所述第二管桩的底端穿过引导组件设置在导向套管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管桩向下插入引导组件内,引导组件对第二管桩进行导向,提升第二管桩和第一管桩的同轴度,导向套管对第二套管进行进一步导向,进一步提升第二管桩和第一管桩的对接精度。减少人工进行第二管桩调整的频率,提升第一管桩和第二管桩的连接效率。
可选的,所述导向套管的内壁上开设有多条导向槽,多条所述导向槽沿导向套管管口的轮廓方向间隔排布,多条所述导向槽沿导向套管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组,所述导向槽的宽度沿靠近导向套管管口方向逐渐增大,所述第一套箍的外壁上设有多块导向块,多块所述导向块沿第一套箍外径轮廓间隔排布,所述第二套箍的外壁上设有多块滑块,多块所述滑块沿第二套箍外径轮廓间隔排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向块和滑块对应设置,第二管桩下降时,滑块在导向槽内滑动,第二管桩在滑块的带动下转动,使第一管桩和第二管桩之间的紧固件能够自动对接,提升第一管桩和第二管桩的对接精度,进一步节省人工进行第二管桩位置调整的过程,进一步提升第一管桩和第二管桩的连接效率。
可选的,所述引导组件包括导向斗和多组夹紧件,所述导向斗设置在导向套管的顶面上,所述夹紧件贯穿在导向斗的侧壁上,多个所述夹紧件沿导向斗外径轮廓方向间隔排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管桩进入导向斗中时,第二管桩沿导向斗的内壁滑动,对第二管桩进行导向。夹紧件将第二管桩夹紧,并转动导向斗带动第二管桩转动,方便进一步提升第一管桩和第二管桩的对接精度。且方便快速对第二管桩进行调节,进一步提升第一管桩和第二管桩的连接效率。
可选的,所述夹紧件包括调节杆和夹紧板,所述调节杆贯穿在导料斗的侧壁上,所述夹紧板设置在调节杆在导料斗内的一端,所述调节杆包括光杆段和螺纹段,所述光杆段与夹紧板可拆卸连接,所述螺纹段与导向斗侧壁螺纹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嘉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嘉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9374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