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多肽及其纳米乳制剂在预防新冠野毒株和突变株感染中的应用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110596132.5 申请日: 2021-05-30
公开(公告)号: CN115417917A 公开(公告)日: 2022-12-02
发明(设计)人: 宫丽崑;任进;黄蔚;甘勇;郑永唐;孙建华;张馨欣;龙益如;秦秋平;刘婷婷;唐峰;余盼;缪云秋;蔡泳龙;秦勉;宋天章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药物创新研究院中山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主分类号: C07K14/165 分类号: C07K14/165;A61K39/215;A61K9/107;A61K47/34;A61P31/14;A61P11/00
代理公司: 上海一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66 代理人: 徐迅;崔佳佳
地址: 201203 上海*** 国省代码: 上海;3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新型 冠状病毒 疫苗 多肽 及其 纳米 制剂 预防 新冠野毒株 突变 感染 中的 应用
【说明书】:

发明公开了一种冠状病毒SARS‑CoV‑2疫苗多肽、多肽组合物及其纳米乳制剂在预防冠状病毒SARS‑CoV‑2野毒株和突变株感染中的应用。具体地,本发明提供了具有衍生自SARS‑CoV‑2野毒株和突变株的S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的冠状病毒SARS‑CoV‑2疫苗多肽,本发明的疫苗多肽可使机体产生针对SARS‑CoV‑2的高水平且持久的体液免疫反应,产生高滴度的RBD结合抗体和阻断RBD与ACE2结合的中和抗体。本发明的疫苗多肽可用于预防SARS‑CoV‑2野毒株和B.1.1.7、B.1.351和B.1.617等多种突变株的感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多肽药物和多肽疫苗领域,具体地,涉及新型冠状病毒多肽疫苗、多肽组合物及其纳米乳制剂在预防新冠野毒株和突变株感染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在世界范围大规模传播,其不受控的流行严重威胁着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和经济发展,开发并应用安全、经济和高效的新冠疫苗以达成群体免疫,是阻遏疫情的根本途径。

现有的新冠疫苗主要采取以下技术路线: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重组病毒载体疫苗、重组蛋白疫苗和核酸疫苗。这些疫苗技术路线目前主要为针对SARS-CoV-2野毒株设计。

然而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失控,病毒在快速传播的同时也在快速进化,目前已有多种病毒突变株出现并流行,包括D614G突变、N501.V1(B.1.1.7)突变株、N501.V2(B.1.351)突变株和P.1突变株等。一些突变株已表现出对现有疫苗和中和抗体药物的免疫逃逸,例如研究显示,科兴的灭活疫苗CoronaVac针对B.1.1.7突变株的抗体有显著下降,而辉瑞和阿斯利康的新冠疫苗对B.1.351突变株的中和活性下降8-9倍。新冠病毒的快速突变可能导致已开发的疫苗产品接种后难以预防新冠病毒突变株的感染,从而难以实现群体免疫控制新冠疫情。

因此,目前急需开发安全、高效、经济且可应对新冠病毒突变的第二代新冠疫苗,以最低经济代价实现大规模生产供给世界范围人民的疫苗接种需求,应对突变株的流行,实现世界范围群体免疫,有效控制新冠疫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多肽疫苗及其疫苗纳米乳制剂,该疫苗可在接种者中产生阻断型的抗SARS-CoV-2抗体,并可应对SARS-CoV-2野毒株和突变株感染。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苗多肽,所述的疫苗多肽具有衍生自SARS-CoV-2野毒株和突变株的S蛋白的氨基酸序列;

所述的疫苗多肽选自下组:

(a)具有SEQ ID No:1-15中任一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的多肽;

(b)对(a)中多肽的氨基酸序列进行一个或多个氨基酸添加、一个或多个氨基酸的取代或1-3个氨基酸缺失所形成的衍生多肽,所述衍生多肽与衍生前的原始多肽具有基本相同的功能。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基本相同的功能”指所述的衍生多肽具有基本相同的激发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的免疫原性,以及可诱导灵长动物产生野生型RBD特异性的结合抗体和阻断野生型和/或突变型RBD与ACE2结合的中和抗体。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SARS-CoV-2突变株包括但不限于D614G突变株、突变株B.1.1.7、突变株B.1.351、突变株P.1和突变株B.1.617。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疫苗多肽可诱导灵长动物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疫苗多肽可诱导灵长动物产生野生型RBD特异性的结合抗体和阻断野生型RBD与ACE2结合的中和抗体。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野生型RBD为SARS-CoV-2野毒株的S蛋白的受体结合结构域。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药物创新研究院中山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药物创新研究院中山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9613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