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铅冷/铅铋快堆用微通道直流换热器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110597530.9 | 申请日: | 2021-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4014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3 |
发明(设计)人: | 王槐春;陈敬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新恒基特种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21/00 | 分类号: | F28D21/00;F28F21/00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瞿网兰 |
地址: | 2112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铅铋快堆用微 通道 直流 换热器 结构 | ||
一种铅冷/铅铋快堆用微通道直流换热器结构,它包括增材制造形成的金属基体(5),其特征是:所述的金属基体(5)中同步形成有上下贯通的水/蒸汽介质通道(6)以及液态铅介质通道(7),所述的液态铅介质通道(7)由相互贯通的中间换热通道、下部转向通道(2)和上部转向通道(3)组成,中间换热通道和水/蒸汽介质通道(6)形成换热区域(4),在金属基体(1)的上下两端均整体成型有连接法兰(1),在下部转向通道(2)和上部转向通道(3)的出/入口上也整体成形有连接法兰(1),连接法兰(1)用于与对应的输入/输出管道连接。本发明结构简单,制造方便、重量轻,换热效果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传热设备技术,尤其是一种铅冷/铅铋快堆换热器的结构,具体地说是一种铅冷/铅铋快堆用微通道直流换热器结构,主要应用领域为核电、火电、化工、冶金、能源等领域。
背景技术
核电蒸汽发生器是产生汽轮机所需蒸汽的换热设备,也是核电站最为关键的主要设备之一,蒸汽发生器与反应堆压力容器相连,不仅直接影响电站的功率与效率,而且在进行热量交换时,还起着阻隔放射性载热剂的作用,对核电站安全至关重要。
铅冷/铅铋快堆作为第四代反应堆系统,采用闭式燃料循环方式,具有良好的核废料嬗变和核燃料增殖能力,以及较高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未来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铅冷/铅铋快堆蒸汽发生器的换热器结构采用传统的管壳式结构,该结构虽然结构简单、紧凑、造价成本低,但铅冷/铅铋快堆以液态铅作为换热介质,铅的密度为11.3437g/cm3,相同体积下,其质量是一般金属的1.5倍左右,换热器设备尺寸越大,自身重量越大,对承载管壳的压力就越大,同时对于承载设备的基体要求也就越高,因此铅的密度特性决定了铅冷/铅铋快堆的换热器的小尺寸特性。在高温和冷却剂高速流动情况下,液态铅对结构材料的腐蚀速率也很高,而管壳式结构内的换热管考虑到设备的整体构造和换热效率,无法随意增加壁厚,故传统管壳式换热器结构容易发生破管失水事故。
针对以上问题,急需设计一种铅冷/铅铋快堆用微通道直流换热器结构,使两种换热介质在不同的孔道中相向对流,孔道的横截面分布类似于蜂窝煤,在基体金属上分布密排结构的微通道,无需受到类似管壳式换热器管壳和管板的限制,两种不同换热介质的微通道隔排布置,从而极大增加了传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更重要的是打破了由于液态铅的高密度带来铅冷/铅铋快堆换热器的小尺寸限制,直流微通道式换热器结构的基体材料为耐高温金属,密度远小于液态铅,相同尺寸下,换热效率更高,重量更小。直流微通道式换热器结构可以便捷的预留孔道与孔道间的厚度,从而预留腐蚀裕量,大大增加了其结构的安全性。
目前市场上类似该结构的换热器已有用于电子行业,而核电、火电等能源领域未有类似结构的应用。直流微通道式换热器结构使用传统制造方法难以实现,可以通过增材制造或其他3D打印的方式来成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传统的管壳式铅冷/铅铋快堆蒸汽发生器存在焊点多,易泄漏及寿命短,易脱焊等问题,设计一种利用增材制造技术制备的铅冷/铅铋快堆用微通道直流换热器结构,以更灵活、高效、合理的实现换热器的换热作用,更稳定、可靠保证设备的运行。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铅冷/铅铋快堆用微通道直流换热器结构,它包括增材制造形成的金属基体5,其特征是:所述的金属基体5中同步形成有上下贯通的水/蒸汽介质通道6以及液态铅介质通道7,所述的液态铅介质通道7由相互贯通的中间换热通道、下部转向通道2和上部转向通道3组成,中间换热通道和水/蒸汽介质通道6形成换热区域4,在金属基体1的上下两端均整体成型有连接法兰1,在下部转向通道2和上部转向通道3的出/入口上也整体成形有连接法兰1,连接法兰1用于与对应的输入/输出管道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新恒基特种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新恒基特种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9753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木工框架及其加工方法
- 下一篇:一种制程效率高的电感元件制作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