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磁场强度的继电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03121.5 | 申请日: | 2021-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8056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28 |
发明(设计)人: | 杜德进;马向儒;郭顺可;裘毅;马振宇;叶凯伦;刘明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英洛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9/44 | 分类号: | H01H9/44;H01H50/54;H01H50/16 |
代理公司: | 杭州斯可睿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41 | 代理人: | 林君勇 |
地址: | 3221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磁场强度 继电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继电器,具体涉及一种高磁场强度的继电器。一种高磁场强度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容纳基本磁钢组、辅助磁钢组和触点组的腔室,所述触点组一相对两侧中的至少一侧设有所述基本磁钢组,所述触点组的另一相对两侧中的至少一侧设有所述辅助磁钢组,所述基本磁钢组由至少两个相互独立并贴近的磁钢构成,且基本磁钢组包括至少两个充磁方向不同的磁钢,所述辅助磁钢组包括至少一个磁钢,所述基本磁钢组端部的磁钢向基本磁钢组内侧或基本磁钢组外侧的方向进行充磁,所述辅助磁钢组的磁钢顺着相邻基本磁钢组的磁钢的磁力方向进行充磁。本发明具有能延长电弧的行程,避免磁钢退磁失效,以使继电器使用更为稳定、使用寿命更长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继电器,具体涉及一种高磁场强度的继电器。
背景技术
由图1所示,常规高压继电器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两个左右间隔的静触点和两个动触点12,动触点12均固定于动簧片14上,且每个静触点下方均有一动触点。为实现灭弧,壳体内的前后侧分别设置有一个磁钢19,两个磁钢19的充磁方向均为A,A为均向前延伸或均向后延伸的充磁方向。在动、静触点接触分断时,动、静触点接触处会发出电弧,电弧会向磁钢19左右端部侧移动,即电弧会向壳体所构成内腔的角落处移动,电弧的能量会在长行程移动中逐渐消散,从而实现灭弧。
图2为图1的磁路图,图3为图1中动静触点分断后电弧的移动轨迹图(电弧的移动轨迹由图中的若干连续的圆点构成)。电弧在移动时会与磁钢边角接触,由于电弧带有高温,磁钢在高温作用下会退磁,会造成磁钢失效。有的继电器会在磁钢与动、静触点之间设置由陶瓷或绝缘塑料材料制成的绝缘板,以避免电弧与磁钢接触,但是高温的电弧会撞击绝缘板,绝缘板会因长期与高温电弧接触而受损,绝缘板存在会打坏或融化变形的情况发生,仍存在电弧与磁钢接触以使磁钢退磁失效的情况发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提高电弧行程以避免电弧与磁钢接触以使磁钢失效的高磁场强度的继电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磁场强度的继电器,包括用于容纳基本磁钢组、辅助磁钢组和触点组的腔室,所述腔室内设有由动、静触点构成的所述触点组,所述触点组一相对两侧中的至少一侧设有所述基本磁钢组,所述触点组的另一相对两侧中的至少一侧设有所述辅助磁钢组,所述基本磁钢组由至少两个相互独立并贴近的磁钢构成,且基本磁钢组包括至少两个充磁方向不同的磁钢,所述辅助磁钢组包括至少一个磁钢,所述基本磁钢组端部的磁钢向基本磁钢组内侧或基本磁钢组外侧的方向进行充磁,所述辅助磁钢组的磁钢顺着相邻基本磁钢组的磁钢的磁力方向进行充磁。
本发明的基本磁钢组具有多个磁钢,且磁钢存在不同的充磁方向,侧磁钢分组的磁钢沿倾斜向左或倾斜向右的方向进行充磁,能使基本磁钢组的更靠近腔室角落的磁力线更为密集、磁场强度更高,能改变电弧移动方向和行程,从而延长电弧移动时间和移动距离,进一步消耗电弧能量,以避免具有一定能量的电弧与磁钢或磁钢外侧的绝缘板接触,以避免绝缘板受损,进而避免磁钢退磁。其中,本发明设置有辅助磁钢组,能使腔室角落的磁力线更为密集,以使腔室角落处的磁场强度更高,以使电弧能向腔室角落侧移动,从而延长电弧的移动距离。其中,基本磁钢组位于触点组左侧,且基本磁钢组的磁钢前后依次排列时,以基本磁钢组最前侧磁钢的后侧为内侧,以基本磁钢组最前侧磁钢的前侧为外侧,以基本磁钢组最后侧磁钢的前侧为内侧,以基本磁钢组最后侧磁钢的后侧为外侧。其中,触点组的左右两侧为一个相对两侧,触点组的前后两侧为第二个相对两侧,即当基本磁钢组位于触点组左侧或后侧,辅助磁钢组位于触点组的前侧或后侧。
作为优选,所述基本磁钢组相对两端的磁钢的充磁方向对称设置;所述触点组的所述另一相对两侧的两侧均设有所述辅助磁钢组,相对两侧的辅助磁钢组的磁钢的充磁方向相反。上述设置以使磁场强度更强,灭弧效果更好,不会发生磁场中心处偏离动静触点的情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英洛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英洛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0312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