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耗能干式连接混凝土剪力墙系统及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04102.4 | 申请日: | 2021-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3141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4 |
发明(设计)人: | 程蓓;周凌海;曹龙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建筑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H9/02 | 分类号: | E04H9/02;E04B1/98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韩世虹 |
地址: | 10004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能干 连接 混凝土 剪力 系统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耗能干式连接混凝土剪力墙系统及施工方法。该剪力墙结构包括剪力墙本体、组合楼板和连梁,组合楼板位于竖直方向相邻两层的剪力墙本体之间,且竖直方向相邻两层的剪力墙本体与组合楼板之间通过耗能连接为一体,连梁连接于水平方向相邻的剪力墙本体之间,且连梁与剪力墙本体之间为耗能连接。通过剪力墙本体、组合楼板以及连梁之间的耗能连接,提高剪力墙系统的抗震性能,改善延性和耗能能力,从而提升整体结构的抗震效果及受力性能,减少结构损伤。该施工方法包括构件预制加工和现场拼接施工,采用工厂预制加工构件,进行现场拼接施工;保证了剪力墙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现场拼接施工,提高了剪力墙施工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抗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耗能干式连接混凝土剪力墙系统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装配式结构是实现住宅产业化,推广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理念,以加快促进建筑产业结构调整及技术转型的有效途径之一。与传统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具有施工周期短、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劳动力成本低等优点,是保证建设节能省地环保型住宅,实现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多高层住宅建筑多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而随着住宅产业化和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由于其在高层住宅的应用和饱满的建设需求量,已经成为集房地产、工程设计、预制构件生产和施工一体化综合企业的研究与开发焦点,将是今后多高层住宅建筑最具有应用前景的结构形式。
随着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念的推广,针对建筑结构的耗能、减震连接件的开发成为研究热点,但是现阶段将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与耗能减震装置相结合的研究还不多。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与耗能减震装置的结合,既可以发挥装配式结构的优越性,又改善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整体耗能能力低的弱点,能保证结构在强地震作用下的安全。
目前,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高层住宅体系的连接节点多以“湿连接”节点为主,这类节点需要现场湿作业,施工周期较长。“湿连接”遵循“等同现浇”设计原则,研究体系较为成熟。然而这类节点往往出现施工现场绑扎钢筋作业量较大,后浇混凝土处不容易密实,结构破坏时容易形成后浇缝的局部集中破坏以及墙体的局部破坏等问题,导致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整体抗震性能有所减弱。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耗能干式连接混凝土剪力墙系统及施工方法,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装配式建筑节点采用“湿连接”导致的工作量大、抗震性能弱的缺陷。
本发明提供一种耗能干式连接混凝土剪力墙系统,包括:剪力墙本体、组合楼板和连梁,所述组合楼板位于竖直方向相邻两层的所述剪力墙本体之间,且竖直方向相邻两层的所述剪力墙本体与所述组合楼板之间通过耗能连接为一体,所述连梁连接于水平方向相邻的所述剪力墙本体之间,且所述连梁与所述剪力墙本体之间为耗能连接。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耗能干式连接混凝土剪力墙系统,还包括槽型钢板和紧固件,所述剪力墙本体的周壁设置有第一翼缘,竖直方向相邻两层的所述剪力墙本体通过所述第一翼缘拼接形成水平接缝,所述槽型钢板安装于所述水平接缝并通过所述紧固件将所述剪力墙本体与组合楼板连接一体。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耗能干式连接混凝土剪力墙系统,还包括槽型钢板和紧固件,所述剪力墙本体的周壁设置有第一翼缘,所述连梁设有第二翼缘,水平方向相邻的所述剪力墙本体的所述第一翼缘与所述第二翼缘拼接形成竖直接缝,所述槽型钢板安装于所述竖直接缝并通过所述紧固件紧固连接。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耗能干式连接混凝土剪力墙系统,所述紧固件为螺栓,在所述第一翼缘的端壁上设有供所述螺栓穿过的第一螺栓孔,在所述第二翼缘的端壁上设有供所述螺栓穿过的第二螺栓孔,所述槽型钢板的侧壁上设有供所述螺栓穿过的第三螺栓孔。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耗能干式连接混凝土剪力墙系统,所述组合楼板包括压型钢板,所述压型钢板搭接于所述第一翼缘,并通过所述螺栓与所述第一翼缘和所述槽型钢板耗能连接。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耗能干式连接混凝土剪力墙系统,所述压型钢板设有供所述螺栓穿过的长圆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建筑大学,未经北京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0410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