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易加工高强钢及其生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05049.X | 申请日: | 2021-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0243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24 |
发明(设计)人: | 何亚元;徐进桥;王跃;胡唐国;尹云洋;张鹏武;刘斌;宋畅;杜明;赵江涛;熊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钢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38/04 | 分类号: | C22C38/04;C22C38/02;C22C38/06;C22C38/14;C21D8/02;C21D1/18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胡镇西;张继东 |
地址: | 430083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加工 高强 及其 生产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高强钢制造领域,公开了一种易加工高强钢,其化学成分按重量百分比为:C:0.12~0.20%,Si:0.08~0.18%,Mn:2.5~4.0%,P≤0.015%,S≤0.005%,Als:0.01~0.06%,Ti:0.005~0.03%,N≤0.007%其余为Fe及杂质。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易加工高强钢的生产方法。本发明易加工高强钢及其生产方法,成分简单,性能稳定且优异,冷弯性能优良,易加工,强度高,能满足工程机械、商用车等下游用户的应用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强钢制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易加工高强钢及其 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超高强钢使用环境恶劣,对于钢板成形性、强韧性、耐磨性以 及板形质量等提出了严苛要求。
在超高强钢产品与技术开发方面,国内主流钢铁企业如宝钢、 鞍钢、涟钢、南钢、舞钢等主要采用离线淬火+回火工艺生产,质 量稳定,性能优异,得到了下游行业认可。根据产品级别的不同, 组织类型主要为回火马氏体、回火屈氏体和回火索氏体类的单相组织,因此强度极高,屈强比通常在0.95以上,但塑韧性和成形性通 常难以保证,限制其应用领域的拓展。
中国专利(公开日:2013年03月06日、公开号: CN102953004A)公开了一种高强度复相钢板,其微观组织包括贝氏 体和马氏体,且其化学元素质量百分含量为:C:0.175~0.215%, Si:0.15~0.55%,Mn:1.60~2.00%,Al:0.015~0.040%, Ti:0.005~0.020%,Nb:0.01-0.03%,N:≤0.006%,余量为铁和其他 不可避免杂质。相应地,本发明还公开了该高强度复相钢板的制造 方法,其中控制冷却步骤采取水冷→空冷→水冷分段式进行,其中 第一段水冷速度≥100℃/s,第二段空冷温度控制在680~720℃,空 冷时间为4~6s,第三段水冷速度≥75℃/s,终冷温度控制为 ≤250℃。
中国专利(公开日:2013年10月30日、公开号: CN103380217A)公开了一种具有至少1100MPa的抗拉强度并且结 合了良好的延展性能和良好的变形能力的热轧钢板产品。对此,该 钢板产品由复相钢制成,该复相钢除了包含有铁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以外,还包含有(以重量%示出的)C:0.13-0.2%、Mn:1.8-2.5%、 Si:0.70-1.3%、Al:0.01至0.1%、P:不高于0.1%、S:不高于 0.01%、Cr:0.25-0.70%、可选择Mo:对此Cr含量和Mo含量总计 为0.25-0.7%、Ti:0.08-0.2%和B:0.0005-0.005%,并且具有由最 高10体积%的残余奥氏体、10-60体积%的马氏体、最高30体积% 的铁素体和至少10体积%的贝氏体构成的组织。本发明还涉及一种 制造这种钢板产品的方法。
中国专利(公开日:2013年04月17日、公开号: CN103045941A)公开了一种高强韧性复相钢及其热处理方法,实现 利用形变诱导铁素体区变形来细化晶粒,利用QP工艺实现对硬相 马氏体和软相残余奥氏体的调控,增加钢的强度的同时又保证其具 有良好的韧性;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高强韧性复相钢,包含的 组分及重量百分比含量为:C:0.10%-0.25%,Si:0.5%-1.0%,Mn: 1.2%-1.8%,Ti:0.01%-0.05%,B:0.001%-0.003%,S:≤0.01%,P: ≤0.01%,其余为Fe;其热处理方法为:第一步,将钢加热到奥氏体 化温度,并保温3-30min;第二步,将钢快速冷却到临界温度,在 此温度范围内进行形变诱导相变;第三步,将钢淬入50-370℃的淬 火介质中,并保温5-600s;第四步,将钢淬入室温水中;相对于 QP钢,本发明获得的钢综合性能好,成本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钢铁有限公司,未经武汉钢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0504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材料生产设备
- 下一篇:代码生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