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区块链的隐私信息证明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05640.5 | 申请日: | 2021-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6459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7 |
发明(设计)人: | 岑健明;黄肇敏;龚开圳;杨浩圆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9/32 | 分类号: | H04L9/32;G06F21/6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任默闻;王涛 |
地址: | 10014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区块 隐私 信息 证明 方法 系统 | ||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基于区块链的隐私信息证明方法及系统,可用于金融技术领域及其他领域,方法包括:加密节点将待证明的隐私信息转化为加密知识,并根据所述加密知识生成可验证声明;程序节点根据与加密知识数量对应的验证函数以及加密节点发送的可验证声明,生成验证程序;验证节点根据加密节点发送的去中心化身份标识码验证加密节点身份信息;通过将待证明的隐私信息转化为加密知识,再对标识码进行验证,能很好的解决用户隐私泄露、可信数据交换困难、信息孤岛等问题,利用区块链了的优点,达到了去中心化的目的,使得用户隐私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保护。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数据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区块链的隐私信息证明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我们在物理世界中会用身份证、驾驶证、护照等等标识自己的身份,而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用户则需要注册各种各样的账号,不同的应用会分配给用户一个id来标识用户是这个应用中的谁。
在网络世界中,我们还经常会使用一些第三方来登录某个应用。比如常用的微信授权登录,Google授权登录、Facebook授权登录等等。用户使用这些第三方登录的诉求是减少账号的产生,用户只要有很少的几个账号就可以访问任意的应用了,不需要记住过多的账号和密码。但同时,这些第三方登录在给人们打开方便之门时,隐私也已经在到处流窜了——当用户拿着同一个账号在不同的应用之间切换的时候,用户的数据也在这些应用之间流动了,数据是用户的吗?答案是否的得,用户的数据属于那些应用背后的公司。用户今天想买一块儿手表,明天用户就能在别的地方看到手表的广告。用户信息可能已经是赤裸裸的了,只是取决于别人想不想挖掘。
去中心化身份标识码(Decentralized Identifier,DID)是W3C小组提出的一份关于去中心化身份的草案。DID是为了保护用户的隐私而生的。首先DID一定是基于区块链的,用户的凭证不应该属于某个集中式的服务,它不应该属于任何人,只属于用户,区块链技术为这个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很好的基础,用户的凭证分散在全球的任意节点上,而且只有用户自己能够管理他的凭证。
DID不需要向任何人申请,不会有任何第三方持有用户的DID,用户的DID只有用户自己能持有,用户持有的DID能够通过一些算法证明是其自身身份。
基于DID的系统中,凭证申请者为了办理某些项业务,而向凭证签发者申请凭证。如果凭证以明文的形式提交给业务验证方,可能导致严重的信息泄露。例如:去银行开户,银行作为凭证验证者,需要验证用户的年龄是否大于18岁,但是并不必须要知道用户的具体年龄值,所以用户在提交凭证的时候只要能够证明自己是大于18岁即可。这里只证明自己大于18岁而不暴露真实年龄的方式就是零知识证明。
目前银行客户如果需要办理跨行的个人贷款(客户的工资在A银行发放,由于B银行贷款比较优惠,想在B银行办理贷款),B银行需要客户提供银行的收入流水清单,以证明其具备相应的还款能力,以规避业务风险。客户需要到A银行网点申请收入证明,A银行客户经理为客户打印纸质收入证明并盖章,客户到B银行网点将已盖章的纸质收入证明提交给客户经理,客户经理对纸质材料进行核实后,给客户办理贷款业务。
进行痛点分析:对于客户,需要到A银行网点办理收入证明;对于A银行,需要为客户办理纸质收入证明并盖章;对于B银行,需要人工核实客户提供的纸质证明材料,以防客户提供伪造的材料,并且根据监管要求需要长时间保存纸质证明材料。此外,材料上有客户的收入流程清单,容易泄露客户的隐私信息。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基于区块链的隐私信息证明方法及系统,结合区块链技术,尽可能的保护用户隐私,减轻信息泄露的风险。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基于区块链的隐私信息证明方法,由加密节点执行,包括:
对待证明的隐私信息进行加密处理,生成加密知识,并存储于可验证声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0564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设备、信息再现方法和信息再现设备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介质、信息复制装置和信息复制方法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再现方法、信息记录程序、信息再现程序、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再现方法、信息记录程序、信息再现程序、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记录设备、信息重放设备、信息记录方法、信息重放方法、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存储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重放方法、信息记录设备、以及信息重放设备
- 信息存储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回放方法、信息记录设备和信息回放设备
-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方法和信息再现装置
- 信息终端,信息终端的信息呈现方法和信息呈现程序
- 信息创建、信息发送方法及信息创建、信息发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