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磁热效应诱导界面自组装制备磁性脂质气泡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06441.6 | 申请日: | 2021-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6304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7 |
发明(设计)人: | 焦真;张梦楠;顾宁;杨芳;孙剑飞;陈怡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F1/01 | 分类号: | H01F1/01;H01F1/00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李倩 |
地址: | 21118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热效应 诱导 界面 组装 制备 磁性 气泡 方法 | ||
1.一种基于磁热效应诱导界面自组装制备磁性脂质气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利用吸附在微纳气泡表面的磁性纳米颗粒在交变磁场中产生的磁热使吸附在微纳气泡表面的磷脂分子发生相变,从而得到磁性脂质气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磁热效应诱导界面自组装制备磁性脂质气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具体为:将磷脂分散到含磁性微纳气泡的溶液中,磷脂分子在界面吸附效应下吸附于磁性微纳气泡表面形成悬浊液,将该悬浊液置于交变磁场中,开启磁场,利用磁性纳米颗粒的磁热效应,在微纳气泡界面形成热点,使得界面吸附的磷脂分子从玻璃态转化为流动态,磷脂膜包覆在磁性微纳气泡上;撤去交变磁场,界面温度降低后,界面的磷脂分子从流动态再次转变为玻璃态,形成磁性脂质气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磁热效应诱导界面自组装制备磁性脂质气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性微纳气泡为表面吸附有磁性氧化铁颗粒的微纳气泡,所述磁性微纳气泡的粒径为100~990nm,溶液中磁性微纳气泡的含量为1×107~1×1011个/mL。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磁热效应诱导界面自组装制备磁性脂质气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每1mL含磁性微纳气泡的溶液,磷脂的加入量为0.05~0.9mg。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磁热效应诱导界面自组装制备磁性脂质气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磷脂的相变温度为20~6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磁热效应诱导界面自组装制备磁性脂质气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磷脂为氢化大豆卵磷脂、二肉豆蔻酰磷脂酰胆碱、二棕榈酸磷脂酰胆碱、二硬脂酰磷脂酰胆碱、1-棕榈酰-2-肉豆酰磷脂酰胆碱、二棕榈酰磷脂酰甘油、二硬脂酰磷脂酰甘油、二肉豆蔻酰磷脂酰甘油、二棕榈酰基磷脂酰乙醇胺、二月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二肉豆蔻酰基磷脂酰乙醇胺、1-硬脂酰基-2-油酰基磷脂酰胆碱、1-棕榈酰基-2-肉豆蔻酰基磷脂酰胆碱、1-硬脂酰基-2-棕榈酰基磷脂酰胆碱、二肉豆蔻酰基磷脂酰丝氨酸、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丝氨酸或1-棕榈酰基-2-油酰基磷脂酰乙醇胺的一种或其混合物。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磁热效应诱导界面自组装制备磁性脂质气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交变磁场的振荡频率为5KHz~100KHz,功率为50~1000W,磁场开启时间为5~60min。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磁热效应诱导界面自组装制备磁性脂质气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性纳米颗粒为采用油酸、柠檬酸、聚乙二醇、聚乙烯亚胺或多聚赖氨酸对其表面修饰的氧化铁颗粒;所述氧化铁颗粒为粒径为10~100nm。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磁热效应诱导界面自组装制备磁性脂质气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纳气泡中填充的气体为二氧化碳、氧气、氮气、氢气、一氧化氮、硫化氢、六氟化硫、氙气或全氟烷烃中的一种或其混合物。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磁热效应诱导界面自组装制备磁性脂质气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性脂质气泡呈核壳结构,磷脂膜包覆在微纳气泡上,磁性纳米颗粒分散在磷脂膜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06441.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