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鉴定小麦叶片绒毛基因的分子标记、引物组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07480.8 | 申请日: | 2021-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7872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16 |
发明(设计)人: | 刘泽厚;王琴;万洪深;杨凡;李俊;杨武云;杨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Q1/6895 | 分类号: | C12Q1/6895;C12Q1/6858;C12N15/11;A01H1/04 |
代理公司: | 成都金英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8 | 代理人: | 袁英 |
地址: | 610011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鉴定 小麦 叶片 绒毛 基因 分子 标记 引物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鉴定小麦叶片绒毛基因的分子标记、引物组和应用。该基因为一个新基因,被定位在小麦地方品种白毛麦的7BS染色体上,命名为QLP.saas‑7BS;其被定位于SNP芯片探针AX‑86175290和AX‑86172908之间,根据探针序列分别开发了KASP标记,分别命名为KASP‑AX‑86175290和KASP‑AX‑86172908。本发明用新开发的KASP分子标记能有效检测和筛选小麦绒毛性状,将分子标记技术应用在选育小麦具有叶片绒毛表型性状品种中,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选择效率,缩短小麦品种的育种周期;且其检测方便快速,不受环境影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分子生物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鉴定小麦叶片绒毛新基因的分子标记、引物组和应用。
背景技术
小麦叶片的主要功能是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同时也是小麦呼吸和蒸腾的重要器官。小麦的叶片有5种,有盾片(退化叶)、胚芽鞘(不完全叶)、分蘖鞘(不完全叶)、壳(变态叶)和绿叶(完全叶)。我们通常说的叶片是指发育完全的绿叶。这种叶由叶身(叶片)、叶枕、叶鞘、叶耳和叶舌组成。叶片与叶鞘的连接处叫叶枕。叶鞘着生在茎节上,包围节间的全部或一部分,主要功能是加强茎秆强度,也可进行光合作用。叶舌位于叶片与叶鞘的交界处,主要功能是防止雨水、灰尘和害虫侵入叶鞘;叶耳很小,着生在叶片基部左右两侧,环抱茎秆,有的品种没有叶耳。叶耳有红、紫、绿等不同颜色,可作为鉴定品种的标志。小麦叶片数因品种和环境及栽培措施有一定变化,但在一定地区都有其最适的主茎叶数,并且相对而言比较稳定。有的品种叶片上有绒毛,小麦叶片绒毛是一个重要的与抗逆相关的表型性状,有叶片绒毛的小麦材料具有很多抗逆性,比如抗旱,抗虫,抗紫外线损伤等。目前,栽培小麦品种的叶片绒毛很少,几乎没有绒毛。
现有技术中对叶片绒毛基因的分子遗传机理研究较少,特别是有关基因的定位等分子基础研究尚不深入;关于鉴定小麦绒毛基因的分子标记尚未见报道,也没有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对小麦绒毛的育种选择也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鉴定小麦叶片绒毛新基因的分子标记、引物组和应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鉴定小麦叶片绒毛基因的分子标记,该基因定位在地方品种白毛麦的7BS染色体上,命名为QLP.saas-7BS,是一个小麦叶片绒毛相关的新基因位点;根据中国春参考基因组(IWGSC RefSeq v2.1)比对分析,所述QLP.saas-7BS定位区间为AX-86175290(物理位置为61106266-61106336b)和AX-86172908(物理位置为60629908-60629979b)之间的0.48Mb区间内;利用QLP.saas-7BS位点侧翼探针AX-86175290和AX-86172908开发两对KASP特异连锁标记,所述连锁标记为KASP-AX-86175290的KASP标记和KASP-AX-86172908的KASP标记;所述标记KASP-AX-86175290和KASP-AX-86172908 的核苷酸序列分别为,
KASP-AX-86172908:
FAM:GAAGGTGACCAAGTTCATGCTTGCACAACCAGTCAGCAGAAA
HEX:GAAGGTCGGAGTCAACGGATTTGCACAACCAGTCAGCAGAAG
COM:TCGGGATATTGAATTCTTGAGCTAC;
KASP-AX-86175290:
FAM: GAAGGTGACCAAGTTCATGCT TGCAGTGAAGTTATTAACACC,
HEX:GAAGGTCGGAGTCAACGGATT TGCAGTGAAGTTATTAACACT,
COM:ATATGCAGTACAGATCTTTCACA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未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0748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1Mn18Cr18N钢护环的锻造方法
- 下一篇:一种智慧社区用供暖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