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余热利用的纯氧燃烧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08531.9 | 申请日: | 2021-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8480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2 |
发明(设计)人: | 兰健;郭岍桢;吕田;孙子剑;顾根香;韩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齐耀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B3/32 | 分类号: | C01B3/32;C01B3/38;F22B1/18;F23J15/06;F23R3/28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6 | 代理人: | 胡晶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余热 利用 燃烧 系统 | ||
1.一种基于余热利用的纯氧燃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燃料进口管(101)、燃料分流器(102)、燃烧室(104)、发动机(105)、尾气分流器(106)、节流阀(107)、重整器(108)、引流管(109)、引流器(110)、蒸汽发生器(111)、水进口管(112)以及尾气出口管(113);
所述燃料进口管(101)通过燃料分流器(102)分别与燃烧室(104)、重整器(108)连接,所述重整器(108)通过节流阀(107)连接所述燃烧室(104),所述燃烧室(104)连接有氧气进口管(103);
所述燃烧室(104)产生的废气通过尾气分流器(106)分别与重整器(108)、连接燃烧室(104)的回流管路(21)连接,进入重整器(108)的废气经放热后一路通过蒸汽发生器(111)经尾气出口管(113)排出,另一路经引流管(109)进入引流器(110);
液态水经水进口管(112)进入蒸汽发生器(111)产生水蒸气进入引流器(110)与来自引流管(109)的废气混合后进入重整器(108);
所述燃烧室(104)为发动机(105)提供动力;
所述重整器(108)包括旋流器(3)、混合室(6)、收集槽(7)、催化反应室(8)以及壳体(13);
所述壳体(13)的内部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依次连接的旋流器(3)、混合室(6)、催化反应室(8)且旋流器(3)、混合室(6)、催化反应室(8)的外壁与壳体(13)之间形成第一容纳空间(14);
来自尾气分流器(106)废气通过高温废气进口(10)进入第一容纳空间(14)的底部并流动至第一容纳空间(14)的顶部经中温废气连接口(11)分别与节流阀(107)、引流管(109)、蒸汽发生器(111)连接;
所述混合室(6)上设置有高沸点残留收集槽(7);
所述蒸汽发生器(111)包括第一流道(15)以及第二流道(16);
废气经中温废气连接口(11)进入第一流道(15)的顶部后并从第一流道(15)的底部经低温废气出口(12)再经尾气出口管(113)排出;
水进口管(112)中的液态水经液态水进口(1)进入第二流道(16)的底部并从第二流道(16)的顶部通过引流器(110)进入旋流器(3)、混合室(6)、催化反应室(8)后从重整气出口(9)流出到节流阀(107);
其中,第一流道(15)中的废气与第二流道(16)中的液态水逆流进行热传递进而使废气降温,液态水变为水蒸气;
所述蒸汽发生器(111)沿壳体(13)的周向布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余热利用的纯氧燃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料进口管(101)燃料的输送,所述燃料采用碳氢燃料,所述碳氢燃料包括甲烷、乙醇、汽油或柴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余热利用的纯氧燃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器(110)能够调节进入重整器(108)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比例;
所述燃料分流器(102)能够调节各出口燃料分配的比例;
所述尾气分流器(106)能够调节各出口尾气分配的比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余热利用的纯氧燃烧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机构以及传感组件,所述传感组件用于检测燃烧室(104)、尾气出口管(113)的温度;
所述控制机构分别与传感组件、引流器(110)、燃料分流器(102)、尾气分流器(106)信号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余热利用的纯氧燃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发生器(111)采用管壳式换热结构,其中,第一流道(15)为壳程,第二流道(16)为管程,所述第二流道(16)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
所述第二流道(16)沿周向延伸出多级肋片。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余热利用的纯氧燃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室(6)上连接有燃料进口(4);
所述燃料进口(4)通过压力旋流雾化喷嘴(5)将燃料雾化成10-30直径大小的液滴喷入到所述混合室(6)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齐耀动力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齐耀动力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08531.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