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变密度的热塑性复合材料夹芯结构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09205.X | 申请日: | 2021-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9101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4 |
发明(设计)人: | 周晓东;汤溢融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32B27/28 | 分类号: | B32B27/28;B32B27/36;B32B27/20;B32B27/08;B60R13/02;B62D25/06;B62D29/04;B29C70/34;B29C65/02;B29L7/00;B29L9/00 |
代理公司: | 上海领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92 | 代理人: | 罗晓鹏 |
地址: | 200237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变 密度 塑性 复合材料 结构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变密度的热塑性复合材料夹芯结构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复合材料技术领域。该热塑性复合材料夹芯结构包括面板和位于面板之间的可变密度夹芯层,以连续纤维织物增强热塑性树脂板材作为面板,以膨胀化的长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片材作为可变密度夹芯层,在加热加压的条件下热压固化后冷压定型得到。本发明的热塑性复合材料夹芯结构具有轻量化、可变密度和安全环保的特性,可用于汽车内饰、公交车顶板或笔记本电脑后盖等场合。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复合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变密度的热塑性复合材料夹芯结构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复合材料夹芯结构通常是由厚度较小的板材作为面板,厚度较大且密度小的材料作为芯材,如蜂窝夹芯结构、泡沫夹芯结构、轻木夹芯结构等。一般说来,面板使用材料的材料力学性能较为优异,而低密度的芯材之间起支撑作用,使面板在承受应力时能够较好的保持弹性稳定性。通过对不同材料的形式进行合理的选择,可赋予夹芯结构各种不同的性能,如优异的抗弯刚度、吸音隔热、可变密度等特性,从而拓展其应用。
常见的复合材料夹芯结构面板以单一材料体系为主,采用胶接或者共固化而成,但是单一材料体系在很多场合无法满足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和环境等要求,且上下面板大多全部采用热固性树脂,方便热固化后整体成形且力学性能良好,但是存在密度偏大和不易回收等缺陷。常见的玻璃纤维毡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GMT)在加热至熔点以上的温度会发生厚度方向上的膨化,导致密度的改变,冷却定型后能保留足够力学性能的同时大幅度降低材料的密度,这种材料能很好的承担夹芯结构芯层作用。但是,传统的GMT中采用聚丙烯(PP)、聚酰胺(PA)等作为基体材料,在选用面皮材料的过程中受限较大,为更好提升复合材料夹层结构的性能满足多种应用领域需求,急需开发轻量化、可变密度的热塑性复合材料夹芯结构。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变密度的热塑性复合材料夹芯结构,采用连续纤维织物增强热塑性树脂和膨胀化的长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相结合,热塑性复合材料夹芯结构具有轻量化、可变密度和安全环保的优异性能。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上述热塑性复合材料夹芯结构的制备方法,通过面板和位于面板之间的可变密度夹芯层热压固化后冷压定型得到。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上述热塑性复合材料夹芯结构在汽车内饰、公交车顶板或笔记本电脑后盖中的应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提供可变密度的热塑性复合材料夹芯结构,包括面板和位于所述面板之间的可变密度夹芯层;其中,所述面板采用连续纤维织物增强热塑性树脂板材,所述可变密度夹芯层采用膨胀化的长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片材。
优选地,所述可变密度夹芯层中采用的热塑性树脂选自粉末状的聚苯硫醚(PPS)或聚醚醚酮(PEEK),添加量为40wt%–60wt%。
优选地,所述可变密度夹芯层中所述长纤维的长度为9–18mm,添加量为40wt%–60wt%,选自玻璃纤维(GF)、碳纤维(CF)、玄武岩纤维(GBF)或芳纶纤维(AF)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组合。
优选地,所述面板中采用的热塑性树脂为聚碳酸酯(PC),添加量为30wt%–70wt%。
优选地,所述面板中采用的连续纤维织物选自玻璃纤维织物或碳纤维织物,添加量为30wt%–70wt%。
本发明的热塑性复合材料夹芯结构具有以下优势:轻量化、可变密度和安全环保。
本发明还提供所述热塑性复合材料夹芯结构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向湿法分散-搅拌设备内加入水和热塑性树脂粉末进行搅拌形成悬浮液,再加入长纤维和复合表面活性剂持续搅拌10-20min,停止搅拌,静置等待混合物沉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理工大学,未经华东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0920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支护拱顶下沉监测装置及其监测方法
- 下一篇:自动涂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