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便携式唾液采样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09319.4 | 申请日: | 2021-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5863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0 |
发明(设计)人: | 董占龙;覃玲;翟赢;梁欣裕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麦瑞科林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1/78 | 分类号: | G01N21/78;G01N11/00;A61B10/00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768 | 代理人: | 李健威 |
地址: | 518116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宝***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便携式 唾液 采样 检测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应用于唾液采样领域的一种便携式唾液采样检测装置,该装置包括插入模块、导管模块、内检测模块和吸取模块,通过设置插入模块可适配性地使采样装置与检测者的口腔结合连接从而便于进行唾液收集,通过设置导管模块可将收集到的唾液运送至各个功能单位进行指示和检测,同时可便于对唾液样本的流动情况进行观察;通过设置内检测模块可将不容易挥发和氧化的第一检测液设置在导管模块内从而对唾液样本进行快速检测,同时通过设置独立检测模块可将不利于长期暴露于空气中的第二检测液进行独立密封贮存,然后设置打开机构进行自动连接和打开封装,使得检测液快速渗透进吸收纸内与唾液样本进行接触和检测,检测方式便捷有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唾液采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携式唾液采样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唾液作为一种无创伤检测样本在疾病诊断、心理监测、运动医学等多个领域得到重视。唾液中的组分往往与血液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唾液样本有着无创、易采样等优点,容易被受试者接收。但是唾液中目标组分往往浓度显著低于血液,因此唾液采集必须足量才能满足仪器检测需要(通常为毫升量级)。目前唾液采集的方法大多还是让受试者直接在适当容器中吐出足够量的唾液或者是用外形似棉签的采样棒或滤纸做成的采样纸条。
通过本团队的海量检索,了解到现有的唾液采样系统主要有如公开号为US831776、JP2017015570A、JP2015215357A和CN102859358B所公开的采样检测系统,其中以公开号为CN102620953B所公开的唾液收集检测装置,该装置检测时,操作人员挤压橡胶盒体,唾液从橡胶盒体内流出,接触到试剂条,唾液开始跑板,完成检测,这种方式往往需要检测者将唾液释放在唾液收集器上,所以操作起来对检测者具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容易飞溅出收集器从而对环境甚至其他检测人员造成污染,同时当检测试剂条长期进行暴露时对检测的准确率也会发生影响,应该将检测试剂在合适的环境下进行保存和检测,而且检测完成后需要经常对试剂条进行替换,操作复杂甚至有被感染的风险,所以如何将采样装置进行分解为一次性使用部分和可回收使用部分可增加采样装置安全性和使用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的唾液采样装置所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便携式唾液采样检测装置。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便携式唾液采样检测装置,包括:
插入模块,用于固定在检测者的舌下部,同时将舌下部的唾液进行汇集;
导管模块,与所述插入模块连接,且被构造为将插入模块汇集的唾液流入导管模块内;
内检测模块,设置在导管模块上,用于检测流入导管模块内的唾液样本是否存在检测病毒;
吸取模块,与所述导管模块连接,用于向导管模块提供吸力以加快唾液在导管模块中流动速度;
所述导管模块设置为三通道形,所述导管模块分别包括相互连通的进料段、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所述进料段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的外接开口分别为进液口、风口和出液口。
进一步的,所述插入模块包括插入机构和连接机构,所述插入机构与连接机构为一体结构,所述插入机构被构造成伸入且放置在检测者的舌下部,同时将舌下部的唾液进行收集导流至连接机构,然后通过连接机构导出。
进一步的,所述插入机构包括抬起部和收集部,所述抬起部被构造为插至检测者的舌根部同时将舌尖抬起从而露出舌下部,所述收集部被构造成将唾液样本从舌下部汇集至连接机构。
进一步的,所述收集部设置为从向检测者的一端至向导管模块的一端的横截面逐渐缩小的漏斗板,所述抬起部设置为两个侧板,所述侧板分别设置在漏斗板的两侧,且所述侧板被构造成从向检测者的一端至向导管模块的一端的横截面逐渐增大,两个所述侧板均与漏斗板垂直,所述连接机构设置为管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麦瑞科林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麦瑞科林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0931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科目三考试控制与评判系统及方法
- 下一篇: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