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悬架系统及车辆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09554.1 | 申请日: | 2021-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543168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06 |
发明(设计)人: | 李文龙;辛徳根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爱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G3/16 | 分类号: | B60G3/16 |
代理公司: | 杭州华进联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50 | 代理人: | 蒋豹 |
地址: | 315500 浙江省宁波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悬架 系统 车辆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悬架系统及车辆,悬架系统包括连杆组件、第一缓冲单元及减振单元,连杆组件包括连杆及第二缓冲单元,连杆用于安装轮体,并与第一缓冲单元及减振单元连接;第一缓冲单元相对远离连杆的一端,以及减振单元相对远离连杆的一端均连接于车体,第二缓冲单元连接连杆及车体。本发明在车体与连杆之间设置第二缓冲单元,可以降低车体对连杆振动和轮体轴线晃动的敏感度,实现了连杆与车体间的柔性连接,减小车体和连杆连接处的瞬时压力从而减轻连杆对车体冲击的幅度,延缓连杆和车体连接处的磨损,提高驾乘人员的舒适性同时有利于消除车体与悬架系统连接不良的安全隐患。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交通工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悬架系统及车辆。
背景技术
悬架系统是车辆底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传递并导向车体与车轮之间的力和相对运动,缓冲由于路面起伏和车辆行驶姿态变化对车体的冲击力,并衰减这种冲击力引起的车体振动,以提高车辆行驶过程中的车体稳定性和驾乘人员的舒适性。
现有的悬架系统包括用于连接车体和轮轴安装件的连杆组件,连杆组件与车体之间多通过铰链或衬套刚性连接。这种连接方式会使车体对连杆组件的振动和轮轴晃动更加敏感,轮轴安装件很容易通过连杆组件冲击车体,长期如此会影响连杆组件与车体间的连接稳定性,易造成连杆组件与车体的磨损、破裂甚至相互分离,不仅影响驾乘人员的驾驶体验,还造成了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悬架系统,包括连杆组件、第一缓冲单元及减振单元,连杆组件包括连杆及第二缓冲单元,连杆用于安装轮体,并与第一缓冲单元及减振单元连接;第一缓冲单元相对远离连杆的一端,以及减振单元相对远离连杆的一端均连接于车体,第二缓冲单元连接连杆及车体。
本发明提供的悬架系统,在车体与连杆之间设置第二缓冲单元,可以降低车体对连杆振动和轮体轴线晃动的敏感度,实现了连杆与车体间的柔性连接,减小车体和连杆连接处的瞬时压力从而减轻连杆对车体冲击的幅度,延缓连杆和车体连接处的磨损,提高驾乘人员的舒适性同时有利于消除车体与悬架系统连接不良的安全隐患。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缓冲单元包括第一套筒、导向配合件及第二缓冲弹性件,第一套筒套设导向配合件,第二缓冲弹性件分别连接第一套筒及导向配合件;第一套筒与导向配合件中的一者与连杆连接,另一者与车体铰接。
如此设置,第二缓冲单元能够在轮体受到地面作用力时轴向伸长或缩短变化,并且整体结构紧凑,布置容易,占用的空间体积更小,第一套筒与导向配合件之间形成的滑动配合可靠。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导向配合件的端部设有沿径向外凸的第一突出部,第一套筒的端部设有沿径向内凸的第二突出部,第二突出部用于抵接第一突出部,限制导向配合件与第一套筒分离。
如此设置,第二缓冲单元轴向伸长变化时,可以通过第一突出部与第二突出部的抵接避免第一套筒与导向配合件相互脱离,提高了悬架系统的可靠性,进一步提高了车辆行驶安全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缓冲弹性件位于第一套筒内,第二缓冲弹性件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套筒的底壁及导向配合件的端部。
如此设置,第一套筒可以保护第二缓冲弹性件,避免第二缓冲弹性件被路面异物撞击或者受潮锈蚀。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缓冲弹性件套设第一套筒,导向配合件的外周壁设有沿径向外凸的第一抵接部,第一套筒的外周壁设有沿径向外凸的第二抵接部,第二缓冲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接第一抵接部及第二抵接部。
如此设置,第二缓冲单元的结构更简单,装配方便并且易于调整第二缓冲弹性件与第一套筒和导向配合件的相对位置,从而根据不同行驶要求调整悬架系统的行驶和操纵稳定特性参数。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悬架系统还包括辅助支撑件,辅助支撑件相对于车体固定设置,并与第二缓冲单元相对远离连杆的一端铰接;连杆组件与车体行进方向之间形成预设角度,预设角度的大小为-10°~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爱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宁波爱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0955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