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微锌型铝合金牺牲阳极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12656.9 | 申请日: | 2021-06-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2246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31 |
发明(设计)人: | 王海涛;许实;王辉;于林;郭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双瑞海洋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3F13/14 | 分类号: | C23F13/14;C22C21/06;C22C1/03 |
代理公司: | 上海波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64 | 代理人: | 杨波 |
地址: | 266101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锌型 铝合金 牺牲 阳极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微锌型铝合金牺牲阳极,所述微锌型铝合金牺牲阳极的组成材料包括铝、锌、铟、镁、锡、锰和钙,所述锌的质量分数为0.2%~0.8%,所述铟的质量分数为0.02%~0.05%,所述镁的质量分数为1.0%~2.0%,所述锡的质量分数为0.005%~0.015%,所述锰的质量分数为0.001%~0.08%,所述钙的质量分数为0.005%~0.05%,余量为铝;所述微锌型铝合金牺牲阳极中杂质铁的质量分数≤0.08%,杂质硅的质量分数≤0.15%,杂质铜的质量分数≤0.005%。该微锌型铝合金牺牲阳极中的锌含量较低,减少了牺牲阳极中锌元素溶解对海洋生态的影响,而且该微锌型铝合金牺牲阳极的开路电位为‑1.18V~‑1.10V,工作电位为‑1.12V~‑1.05V,电容量≥2700A·h/Kg,电流效率≥91%,故该微锌型铝合金牺牲阳极不仅工作电位满足标准要求,而且电容量大,电流效率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防腐蚀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微锌型铝合金牺牲阳极。
背景技术
铝合金牺牲阳极具有重量轻、电容量大、价格低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各类船舶、采油平台、海上风电、海底管线、跨海大桥、人造岛礁、海港码头等大型设施的腐蚀防护。铝合金牺牲阳极材料的开发最早是从Al-Zn(铝-锌)二元合金开始的,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在Al-Zn二元合金的基础上添加了Hg(汞)、In(铟)、Cd(镉)、Sn(锡)、Mg(镁)等元素,使铝合金牺牲阳极的电化学性能不断改善,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较高电化学性能的多元铝合金牺牲阳极。目前国内外已有多种阳极配方及工艺,根据主要添加的合金元素的不同,铝阳极可分为三大类:Al-Zn-Hg系、Al-Zn-Sn系、Al-Zn-In系。因汞有剧毒,对环境影响很大,并且在冶炼过程中威胁工人的身体健康,逐步地被In系阳极所取代。Al-Zn-Sn合金阳极必须经过均质化热处理以弥补杂质铁带来的不利影响,成本偏高。目前,应用于海洋工程装备的腐蚀防护的阴极保护材料以Al-Zn-In系阳极为主,经过多年研究,该类牺牲阳极的配方工艺成熟,性能指标也趋于稳定,与之相关的国标和国际规范也相继颁布。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各国都越来越重视海洋生态环境。重金属污染具有来源广、残毒时间长、蓄积性、难以降解、污染后不易被发现并且难于恢复、易于沿食物链转移富集等特征,被称为环境中具有潜在危害的重要污染物,具有高度危害性和难治理性。国家标准《GB3097-1997海水水质标准》中按照海域的不同适用功能和保护目标,将海水水质分为四类,每类水质对应的重金属标准含量如图1所示。因此在近岸修建大型海工设施时,应充分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尤其是重金属的污染问题。
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技术作为海工装备腐蚀防护技术已得到广泛地应用,牺牲阳极溶解后产生的重金属离子,会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和危害。近年来,海上养殖区附近修建了大量的海上风电设施,环评发现其周边海水中的锌含量超标,超过了标准规定中作为水产养殖区的二类水质中锌元素不超过0.05mg/L的上限,过量的锌会影响海洋生物正常的生理代谢,导致生物生长发育被抑制,对免疫系统和生殖系统也会造成损害,对养殖业会造成减产的危害。而锌超标主要是牺牲阳极中锌元素溶解所致,根据DNV-RP-401或者GB/T4948标准,目前Al-Zn-In系牺牲阳极中Zn的含量一般在2.5%~7%之间,大多数供货阳极的Zn含量范围在4~6%之间。因此,为了减少锌对海洋生物的毒害作用和影响,促进海洋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迫切地需要开发一种微锌含量、高电容量的环保型牺牲阳极材料,从而为我国海洋工程装备提供环保可靠的阴极保护技术和材料。目前,国内外尚无满足工作电位负于-1.05V(文中所述电位均指相对于饱和甘汞电极的电位),电容量达到2600A·h/Kg,阳极溶解均匀,锌含量低于0.8%的铝合金牺牲阳极产品。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双瑞海洋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青岛双瑞海洋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1265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