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便携式血压检测仪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13858.5 | 申请日: | 2021-06-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3180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28 |
发明(设计)人: | 代晨旭;纪占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B5/0225 | 分类号: | A61B5/0225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领皓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3130 | 代理人: | 吴瑾 |
地址: | 063000 河北省唐山***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便携式 血压 检测 | ||
本发明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提出了一种便携式血压检测仪,包括主机和袖带,主机通过软管一与袖带连通,袖带的内表面设置有相互连通的充气带一、充气带二、充气带三、充气带四和充气带五,充气带一和充气带三均与袖带的宽度方向平行,充气带二和充气带四均与袖带的长度方向平行,充气带五的一端与充气带二的中部连通,充气带五的另一端与充气带四的中部连通,充气带二的中部通过软管二与主机连通,充气带二的长度为袖带长度的1/2~2/3。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血压检测仪使用不规范、导致测试结果不准确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便携式血压检测仪。
背景技术
电子血压计是利用现代电子技术与血压间接测量原理进行血压测量的医疗设备,通常由阻塞袖带、传感器、充气泵、测量电路组成。如今电子血压计已经实现全自动智能测量,测量数据能通过网络自动传输健康管理平台,并将生成健康数据报告反馈给用户。测量结果因采用更领先的技术,也比传统电子血压计更准确了一些。电子血压计在使用时需要规范操作,例如,需要臂带捆绑力度适中,每个人对捆绑力度适中的标准不同,如果捆绑力度不合适会影响测试结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一种便携式血压检测仪,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血压检测仪使用不规范、导致测试结果不准确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包括主机和袖带,所述主机通过软管一与所述袖带连通,袖带的内表面设置有相互连通的充气带一、充气带二、充气带三、充气带四和充气带五,所述充气带一和所述充气带三均与所述袖带的宽度方向平行,所述充气带二和所述充气带四均与所述袖带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充气带五的一端与所述充气带二的中部连通,所述充气带五的另一端与所述充气带四的中部连通,所述充气带二的中部通过软管二与所述主机连通,
所述充气带二的长度为袖带长度的1/2~2/3。
进一步,所述袖带的一端设置有卡接环,所述袖带的另一端设置有挡部,所述挡部的高度大于所述卡接环的高度。
进一步,所述挡部为弹性材质。
进一步,所述主机内部设置有与主控电路连接的气泵控制电路,所述气泵控制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三极管Q2、光耦U1和达林顿管Q1,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与所述主控电路的PWM输出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电源VCC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光耦U1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光耦U1的输出端与达林顿管Q1的基极连接,所述达林顿管Q1的发射极通过电阻R1连接电源VDD,所述达林顿管Q1的集电极接地,所述达林顿管Q1的发射极还与气泵M的正供电端连接,气泵M的负供电端接地。
进一步,气泵M的负供电端通过电阻R4接地,所述电阻R4的远地端与运放U4B的同相输入端连接,所述运放U4B的反相输入端与基准电压VREF连接,所述运放U4B的输出端与所述主控电路的IO口连接。
进一步,还包括基准源电路,所述基准源电路包括串联的电阻R6和电位器RP1,所述电阻R6的一端与电源VDD连接,所述电位器RP1的一端接地,所述电位器RP1的滑动端作为基准电压VREF,接入所述运放U4B的反相输入端。
进一步,所述主机内还设置有电源切换电路,所述电源切换电路包括三极管Q7、二极管D1和二极管D2,所述三极管Q7的发射极与电池B1的正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7的基极依次通过二极管D1、电阻R9连接电源3.3V,所述三极管Q7的集电极连接二极管D2的阴极,所述二极管D2的阳极与电源3.3V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阴极作为电源切换电路的输出,为主机内电路元件供电。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北理工大学,未经华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1385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