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能正负压系统及其操作方法和智能正负压电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16080.3 | 申请日: | 2021-06-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3398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4 |
发明(设计)人: | 郑伯昂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伯昂 |
主分类号: | G05D16/20 | 分类号: | G05D16/20;A61L2/14;A61L2/18;A61L2/20;A61L2/24;A61L2/26;A61L9/015;A61L9/16;A61L9/22 |
代理公司: | 北京荣哲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998 | 代理人: | 朱登河 |
地址: | 100142 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正负 系统 及其 操作方法 压电 | ||
1.一种智能正负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正负压舱(1)、抽气泵(2)、充气泵(3)、正负压智能调控装置(5)、正负压流体搭载物发生处理器(6)、抽水泵(16)、进水泵(17)和触控屏与手机监控及识别系统(12);所述智能正负压系统在具体应用中还采用以上标准结构之外的非标准结构,所述智能正负压系统的非标准结构,包括抽气泵(2)或充气泵(3),以及正负压舱(1)、抽气泵(2)、充气泵(3)、正负压智能调控装置(5)、正负压流体搭载物发生处理器(6)、抽水泵(16)、进水泵(17)、触控屏与手机监控及识别系统(12)中的至少一项或多项;所述正负压舱(1),根据其结构和压力分类为真空高压舱(1-1)、常压循环舱(1-2)和常压进出舱(1-3);所述正负压舱(1),根据形状和特性分类为柜式正负压舱(1A)、正负压冷藏保鲜舱(1B)、正负压冷冻保鲜舱(1C)、普通冰箱冷藏室式正负压保鲜舱(1D)、普通冰箱冷冻室式正负压保鲜舱(1E)、洗衣机式正负压舱(1F)、洗碗机式正负压舱(1G)、油烟机式正负压舱(1H)、微波炉式正负压舱(1K)、车厢集装箱式正负压舱(1M)、仓储式正负压舱(1N)、模块式正负压舱(1T)、开放式正负压舱(1L)、球式半球式正负压舱(1Q)、圆筒式正负压舱(1U)、抽屉式正负压舱(1Z)、非气密式正负压舱(1X)、异形式正负压舱(1R);所述正负压舱(1)的内部结构,包括舱体(1.1)、舱门(1.2)、气密机构(1.3)、舱内外密封联通器(1.4);所述舱体(1.1)和舱门(1.2)之间设置安装有气密机构(1.3);所述舱内外密封联通器(1.4)设置在正负压舱(1)的后部或侧部,进出正负压舱的管道和电路,均连接至舱内外密封联通器(1.4)并通过其出入;所述正负压冷藏保鲜舱(1B)、正负压冷冻保鲜舱(1C)具备相应的抗正负压结构,并设置安装了气密机构(1.3)和舱内外密封联通器(1.4),属具气密性的真空高压舱(1-1)结构,所述真空高压舱(1-1)的抗正负压标准,均以当地即时大气压为零标准,抗正压比零标准高0.01KPa直至更高,抗负压比零标准低0.01KPa直至更低,根据具体需求和正负压舱配置提高抗正负压强度;所述普通冰箱冷藏室式正负压舱(1C)、普通冰箱冷冻室式正负压舱(1D)均为在普通冰箱冷藏室和冷冻室内外加设正负压系统,但不加设气密机构(1.3)和舱内外密封联通器(1.4),不具备抗真空高压结构,属普通密封的常压循环舱(1-2)或常压进出舱(1-3)结构;所述正负压智能调控装置(5)包括集成电路与芯片和流体及其搭载物调控系统,并通过有线和无线方式接入互联网;所述正负压流体搭载物发生处理器(6),包括气调装置(6.1)、超氧发生器(6.2)、负离子发生器(6.3)、触媒控释器(6.4)、加湿除湿控湿装置(6.5)、超氧发生混水器(6.6)、消毒杀菌降解装置(6.9)、过滤清新装置(6.10)、去渍祛油清洁装置(6.11)、制冷加热控温装置(6.13)、搭载物发生器增项升级模块(6.16)、气流搭载物发生器(6.01)、气流搭载物发生器集成(6.02)、水流搭载物发生器(6.03)、水流搭载物发生器集成(6.04)、集成管路式正负压流体搭载物发生器(6.05);所述气调装置(6.1)为膜法空气分离气调装置;所述搭载物发生器增项升级模块(6.16)是可将任意单体式流体搭载物发生器增项设置或安装入搭载物发生器集成并对其进行升级和更新的组合式模块;所述气流搭载物发生器集成(6.02)、水流搭载物发生器集成(6.04)和集成管路式正负压流体搭载物发生器(6.05),均根据需要包括单体式流体搭载物发生器(6.1)至(6.16)中的任何一个或多个;所述集成管路式正负压流体搭载物发生器(6.05)是小型化、智能化和集成化的流体搭载物发生器和传感器及其连接管路和电路;所述正负压系统,根据流体分类,包括正负压气流系统和正负压水流系统;所述正负压气流系统的标准结构,包括正负压舱(1)、抽气泵(2)、充气泵(3)、正负压智能调控装置(5)、触控屏与手机监控及识别系统(12)和单体式流体搭载物发生器(6.1)至(6.16)或正负压气流搭载物发生器集成(6.02)或集成管路式正负压流体搭载物发生器(6.05);所述智能正负压气流系统在具体应用中还采用以上标准结构之外的非标准结构,所述智能正负压气流系统的非标准结构,包括抽气泵(2)或充气泵(3),以及正负压舱(1)、抽气泵(2)、充气泵(3)、正负压智能调控装置(5)、单体式流体搭载物发生器(6.1)至(6.16)、正负压气流搭载物发生器集成(6.02)、集成管路式正负压流体搭载物发生器(6.05)、触控屏与手机监控及识别系统(12)中的至少一项或多项;所述正负压舱的外部设置安装有抽气泵(2)、充气泵(3)、正负压智能调控装置(5)、触控屏与手机监控及识别系统(12)和正负压气流搭载物发生器集成(6.02);所述抽气泵(2)的进气口(a)处安装有抽气管道(A1),所述抽气管道(A1)中部安装有电磁阀(B1),另一端伸入正负压舱1内形成抽气回气口(c),所述抽气泵(2)的出气口(b)处安装有排气管道(A2),排气管道(A2)的中部安装有电磁阀(B2),另一端为排气口;所述电磁阀(B1)还连接有搭载循环管道(A5.1),所述搭载循环管道(A5.1)通过电磁阀B1并通过抽气管道(A1)伸入正负压舱(1)内形成其搭载进气口(j1),所述搭载循环管道(A5.1)另一端连接抽气泵(2)的搭载循环进气口(b2);所述电磁阀(B1)还连接有搭载废气抽排管道(A8),所述搭载废气抽排管道(A8)另一端连接正负压气流搭载物发生器集成(6.02)中集成的气调装置(6.1)的搭载废气抽排口(s2);所述充气泵(3)的出气口(d)处安装有充气管道(A3),所述充气管道(A3)中部安装有电磁阀(B3),另一端伸入正负压舱(1)内形成其充气进气口(f),所述充气泵(3)的进气口(e)处安装有进气管道(A4),所述进气管道(A4)中部安装有电磁阀(B4),另一端通大气;所述电磁阀(B3)还连接有搭载循环管道(A5),所述搭载循环管道(A5)通过电磁阀(B3)并通过充气管道(A3)伸入正负压舱1内形成其搭载回气口(j);所述搭载循环管道(A5)另一端连接充气泵(3)的搭载循环进气口(e2);所述正负压气流搭载物发生器集成(6.02)的进气口(t)安装有搭载通气管道(A6),所述搭载通气管道(A6)另一端安装有电磁阀(B6),所述正负压气流搭载物发生器集成(6.02)的出气口(s)处安装有搭载通气管道(A7),所述搭载通气管道(A7)中部安装有电磁阀(B7),另一端伸入正负压舱(1)内形成其搭载充气口(i);所述电磁阀(B6)分别连接有搭载抽气管道(A6.1)和搭载进气管道(A6.2),所述搭载抽气管道(A6.1)连接至抽气管道(A1)再连通抽气泵(2)的抽气口(a),所述搭载进气管道(A6.2)连接至充气管道(A3)再连通充气泵(3)的出气口(d);所述搭载进气管道(A6.2)中部安装有电磁阀(B6.2),另一端伸入正负压舱(1)连接至集成管路式正负压流体搭载物发生器(6.05);在进入正负压舱(1)内的搭载气流需要充气循环时,充气进气口(f)则作为正负压舱(1)的搭载回气口(j),在进入正负压舱(1)内的搭载气流需要抽气循环时,抽气回气口(c)则作为正负压舱(1)的搭载进气口(j1),搭载充气口(i)则作为正负压舱(1)的搭载抽气口(i1);所述正负压水流系统的标准结构包括正负压舱(1)、抽水泵(16)、进水泵(17)、正负压智能调控装置(5)、触控屏与手机监控及识别系统(12)和水流搭载物发生器(6.03)或水流搭载物发生器集成(6.04);所述智能正负压水流系统在具体应用中还采用以上标准结构之外的非标准结构,所述智能正负压水流系统的非标准结构,包括抽水泵(16)或进水泵(17),以及正负压舱(1)、抽水泵(16)、进水泵(17)、正负压智能调控装置(5)、单体式流体搭载物发生器(6.1)至(6.16)、水流搭载物发生器集成(6.04)、触控屏与手机监控及识别系统(12)中的至少一项或多项;所述正负压舱的外部设置安装有抽水泵(16)、进水泵(17)、正负压智能调控装置(5)、触控屏与手机监控及识别系统(12)和水流搭载物发生器集成(6.04);所述抽水泵(16)的抽水口(w)处安装有抽水管道(A20),所述抽水管道(A20)中部安装有电磁阀(B20),另一端伸入正负压舱(1)内形成其抽水出水口(L),所述抽水泵(16)的排水口(p)安装有排水管道(A21),所述排水管道(A21)中部安装有电磁阀(B21),另一端为排水口;所述电磁阀(B20)还连接有搭载循环管道(A19.1),所述搭载循环管道(A19.1)通过电磁阀(B20)并通过抽水管道(A20)伸入正负压舱(1)内形成其搭载进水口(L1),所述搭载循环管道(A19.1)另一端连接抽水泵(16)的搭载循环出水口(p2);所述进水泵(17)的出水口(u)处安装有进水管道(A15),所述进水管道(A15)中部安装有电磁阀(B15),另一端伸入正负压舱(1)内形成水源进水口(T),所述进水泵(17)的进水口(r)安装有进水管道(A14),所述进水管道(A14)中部安装有电磁阀(B14),另一端通水源;所述电磁阀(B15)还连接有搭载循环管道(A19),所述搭载循环管道(A19)通过电磁阀(B15)并通过进水管道(A15)伸入正负压舱(1)内形成其搭载回水口(L2),所述搭载循环管道(A19)另一端连接进水泵(17)的搭载循环进水口(r2);所述正负压水流搭载物发生器集成(6.03的)进水口v安装有搭载通水管道(A16),所述搭载通水管道(A16)另一端安装有电磁阀(B16),所述正负压水流搭载物发生器集成(6.03)的出水口(o)处安装有搭载通水管道(A17),所述搭载通水管道(A17)中部安装有电磁阀(B17),另一端伸入正负压舱(1)内形成其搭载进水口(T1);所述电磁阀(B16)分别连接有搭载抽水管道(A16.1)和搭载进水管道(A16.2),所述搭载抽水管道(A16.1)连接至抽水管道(A20)再连通抽水泵(16)的抽水口(w),所述搭载进水管道(A16.2)连接至进水管道(A15)再连通进水泵(17)的出水口(u),在进入正负压舱(1)内的搭载水流需要进水循环时,水源进水口(T)则作为正负压舱(1)的搭载回水口(L2),在进入正负压舱(1)内的搭载水流需要抽水循环时,抽水出水口(L)则作为正负压舱(1)的搭载进水口(L1);所述的触控屏与手机监控及识别系统(12),包括箱门触控屏(12.1)、手机APP(12.2)、高清防雾摄像及识别装置(12.3)、雷达扫描识别装置(12.5);所述的高清防雾摄像及识别装置(12.3)和雷达扫描识别装置(12.5),安装在正负压舱内外部需监控及识别位置;所述正负压舱(1)的内部也安装有正负压流体搭载物发生器(6),包括:超氧发生器(6.2)、负离子发生器(6.3)、触媒控释器(6.4)、加湿除湿控湿装置(6.5)、消毒杀菌降解装置(6.9)、过滤清新装置(6.10)、制冷加热控温装置(6.13)、搭载物发生器增项升级模块(6.16)或集成管路式正负压流体搭载物发生器(6.05);所述正负压舱(1)的内部还安装有传感器(C),包括压力传感器(C1)、负压传感器(C2)、超氧传感器(C3)、负离子传感器(C4)、二氧化氯传感器(C5)、湿度传感器(C6)、氧气传感器(C7)、氮气传感器(C8)、消毒降解传感器(C9)、空气颗粒物传感器(C10)、温度传感器(C11)、搭载物传感器增项升级模块(C12)、传感器集成(CA);所述搭载物传感器增项升级模块(C12)是可将任意单体式传感器增项设置或安装入传感器集成并对其进行升级和更新的组合式模块;所述传感器集成(CA)包括单体式传感器(C1)至(C12)中的至少一个或多个;所述全部流体搭载物发生处理器(6)、传感器(C)、电磁阀(B)和抽气泵(2)、充气泵(3)、抽水泵(16)、进水泵(17)、触控屏与手机监控及识别系统(12)均通过线路(D)或集束线路(E)接入正负压智能调控装置(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伯昂,未经郑伯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16080.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