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粘性疤痕贴的生产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20691.5 | 申请日: | 2021-06-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0412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7 |
发明(设计)人: | 王成雷;吴振旺;胡妍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归领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9/70 | 分类号: | A61K9/70;A61K31/80;A61P17/02;C08L83/07;C08L83/05 |
代理公司: | 北京久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542 | 代理人: | 齐葵 |
地址: | 311121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粘性 疤痕 生产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粘性疤痕贴的生产方法,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步骤如下:S1、预热;S2、安装模具;S3、浇注物料;S4、加热物料;S5、覆膜裁切包装;S3中,硅凝胶混合物按质量份计包括:端侧乙烯基硅油70~75份、端侧含氢硅油13~15份、端含氢硅油11~17份、Karstedt铂金催化剂0.3~0.5份。本发明通过产品配方优化,使得疤痕贴的剥离强度增强了两倍以上,极大程度的提升粘性,降低了疤痕贴在使用过程中发生脱落的风险,增加了对疤痕的持续作用时间,使得疤痕处理的效果优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粘性疤痕贴的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疤痕的发生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且常发于脸部、手臂、腿部等显露部位,会对人们的生理以及心理造成创伤和困扰。
目前,市面上疤痕贴的主要有效成分为有机硅凝胶,作为一类硅酮制剂,是全球医学专家推荐用于疤痕处理的一线产品,由防粘膜、硅凝胶层以及离型膜组成。疤痕贴在贴合皮肤后,能够形成局部密闭环境以减少疤痕区域皮肤的水分流失,抑制成纤维细胞的过度增生,通过水合作用、减张效应以及加压作用,辅助和改善疤痕,使疤痕软化、变平和变淡。
现有疤痕贴的生产工艺主要分为连续法和间歇法两种。连续法生产工艺一般采用自动化硅胶涂布设备进行生产,生产效率高,人工成本低,产品质量稳定,缺点是设备投入大,动辄几十到上百万,相对疤痕贴这类高值、耐用医疗产品,设备产能过剩,从而可能导致设备闲置率高,投入产出比大,经济效益差。间歇法生产工艺一般采用特定的板框式模具,在模具中灌注流动性好的胶料,然后整体置于加热设备中进行高温固化成型,设备投入小,生产灵活,但是生产效率低,人工成本高,产品质量难以确保稳定。
并且,无论是连续法还是间歇法,生产的疤痕贴都存在粘性不足(剥离强度约0.2N/cm)的问题,在不借助辅助固定的前提下容易发生脱落,尤其应用于身体弯曲或运动部位,发生脱落的概率更高,导致疤痕贴持续作用时间短,处理效果大打折扣。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粘性疤痕贴的生产方法,解决了疤痕贴粘性不足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高粘性疤痕贴的生产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步骤如下:
S1、预热:
开启可移动式加热烘干设备的加热按钮,设置一定温度对加热腔体进行预热;
S2、安装模具:
将防粘底膜借助低粘度硅油平铺并贴附于底板上,再将压框平放于防粘底膜上表面的中央位置,然后将整套板框模具平放于固定水平台上特定的工位内;
S3、浇注物料:
将配制好的硅凝胶混合物浇注于板框模具内,静置以使物料在防粘底膜表面充分自流平;
S4、加热物料:
待加热腔体内实际温度达到预设温度后,将可移动式加热烘干设备平移至模具上方,使加热区域完全覆盖板框模具,让物料在此区域停留一段时间;
S5、覆膜裁切包装:
待模具中的硅凝胶固化成型后,将可移动式加热烘干设备平移至下一个工位上,按照相同的停留时间对另外一板硅凝胶混合物进行加热固化,期间将已固化的物料转移至水平桌面上,然后在硅凝胶表面覆盖并贴合保护膜,最后将疤痕贴半成品从板框模具中取出,进行裁切、包装;
S6、重复连续生产:
按步骤S2~S5进行往复循环操作,以实现疤痕贴的连续生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归领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未经杭州归领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2069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