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由儿茶酚类化合物和胺类化合物制备苯并噁唑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28061.2 | 申请日: | 2021-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6489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5 |
发明(设计)人: | 董建玉;刘锋;汪弯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
主分类号: | C07D263/57 | 分类号: | C07D263/57;C07D41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0205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儿茶酚 化合物 制备 噁唑类 合成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由儿茶酚类化合物和胺类化合物制备苯并噁唑类化合物的方法。该方法具有原料廉价易得、底物范围广、反应体系简单、所得目标产物易分离、反应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等特点。与过渡金属催化的合成方法相比,该体系无需昂贵的金属催化剂和配体,降低了经济成本,避免了重金属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以及金属在产物中的残留问题。该反应官能团耐受性较高,可用于合成一系列2‑芳基、三氟甲基、酯基、卤素、2‑烯基、2‑炔基、2‑烷基取代的苯并噁唑类衍生物,可用于含多种特殊官能团结构的苯并噁唑化合物,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机合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由儿茶酚类化合物和胺类化合物制备苯并噁唑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背景技术】
苯并噁唑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杂环化合物,其广泛存在于生物活性分子、药物和天然产物中,并具有多种生物和药理特性,如:抗菌、抗炎镇痛、抗结核、抗癌、以及抗艾滋病等。苯并噁唑类化合物在医药和农药合成领域常被用作重要的药效基团,在新型医药制剂和农药开发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该类化合物具备刚性平面结构,含有共轭π键,近些年在功能材料领域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此外,苯并噁唑类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中作为催化剂或者特殊配体发挥重要作用。
传统的合成方法主要以邻氨基苯酚为底物,而在邻氨基苯酚制备过程中难以避免苯环的硝化反应,这是一种强烈的放热反应,且需要强腐蚀性的混酸,极易造成温度时失控引发爆炸事故。在苯并噁唑的合成研究发展中,也陆续出现了以邻卤或者邻羟基苯胺化合物的分子内环化以及简单苯并噁唑的结构修饰等途径来构建苯并噁唑类化合物。然而这类方法不仅需要进行初始原料的预官能团化,且大多数反应需要过渡金属催化剂以及配体的参与,其存在金属残留的风险,不利于其在生物医药方面的研究开发。因此,开发一种可替代的较为温和的无金属方法用于苯并噁唑类化合物的制备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儿茶酚大多以衍生物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如茶叶中含有丰富的儿茶素化合物,蔬菜和果实中含有丰富的原儿茶酸化合物,高等双子叶植物中和蕨类植物中含有丰富的绿原酸化合物。以儿茶酚类化合物代替传统的邻氨基苯酚来构建苯并噁唑可以降低工业制备原料时带来的风险。近几年,尽管少量文献已经报道了利用儿茶酚类化合物合成苯并噁唑,但这些合成策略都需要金属催化剂的参与。【参考文献:(a)Beegum,S.;Panicker,C.Y.; S.;S.J.;Arisoy,M.;Temiz-Arpaci,O.;Van Alsenoy,C.J.Mol.Struct. 2019,1176,881.(b)Hwang,I.H.;Oh,J.;Zhou,W.;Park,S.;Kim,J.-H.;Chittiboyina,A.G.;Ferreira,D.;Song,G.Y.;Oh,S.;Na,M.J.Nat.Prod.2015,78, 453.(c)Singh,S.;Veeraswamy,G.;Bhattarai,D.;Goo,J.I.;Lee,K.;Choi,Y. AsianJ.Org.Chem.2015,4,1338.(d)Zhang,P.;Pan,S.;Chen,W.;Liu,M.;Wu,H.J.Org.Chem.2018,83,3354.(e)Meng,L.;Kamada,Y.;Muto,K.;Yamaguchi, J.;Itami,K.Angew.Chem.2013,125,10232.Angew.Chem.Int.Ed.2013,52, 10048.(f)Chen,Y.X.;Qian,L.F.;Zhang,W.;Han,B.Angew.Chem.Int.Ed. 2008,47,9330.(g)Chen,X.;Ji,F.;Zhao,Y.;Liu,Y.;Zhou,Y.;Chen,T.;Yin,S.F. Adv.Synth.Catal.2015,357,2924.(h)Sharghi,H.;Aboonajmi,J.;Aberi,M.J. Org.Chem.2020,85,6567.(i)Meng,X.;Wang,Y.;Wang,Y.;Chen,B.;Jing,Z.; Chen,G.;Zhao,P.J.Org.Chem.2017,82,6922.(k)Sharghi,H.;Aboonajmi,J.; Aberi,M.;Shekouhy,M.Adv.Synth.Catal.2020,362,106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未经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2806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