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接力养殖斑点叉尾鮰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35171.1 | 申请日: | 2021-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8754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4 |
发明(设计)人: | 张朝晖;刘肖汉;郭闯;陈静;盖建军;方苹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 |
主分类号: | A01K61/10 | 分类号: | A01K61/10;A01K61/80;C02F9/14;C02F103/20 |
代理公司: | 南京科阔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400 | 代理人: | 苏兴建 |
地址: | 210036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接力 养殖 斑点 叉尾鮰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接力养殖斑点叉尾鮰的方法,池塘面积在40亩‑150亩之间。该方法主要步骤包括:池塘准备、苗种放养、水质管理、水产品种捕获等方面。本发明通过放养适宜密度与规格的大规格鮰鱼种、鲢鳙鱼种、细鳞斜颌鲴,科学构建池塘生态位,合理施用聚合硫酸铁、20%过硫酸氢钾、EM菌等环保型净水剂调优池塘水质,降低水产病害发生率,减少渔药使用量,保障池塘生态环境和水产品质量安全;在近一周年的养殖期内,错峰销售整齐度高且适销规格的商品鮰鱼,及其他配养鱼,充分利用了池塘空间和生产效能,显著提高了池塘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在40亩-150亩面积的池塘,在近一周年的养殖期内,开展2茬斑点叉尾鮰接力养殖的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鮰鱼成鱼养殖模式,从鮰鱼苗(“公分苗”)养成至标准货规格(尾重2.5斤-3.2斤)的商品鮰,养殖周期一般要2.5年至3年,从大规格鮰鱼种(50克/尾)养成至标准货规格的商品鮰,养殖周期一般要1.5年至2年,养殖周期长、投入成本高、养殖风险大;养殖周期过长,则不利于养殖户及时适应市场消费形势和快速调整养殖模式,丰产不丰收的情况时常发生。
还有,一部分养殖户为了追求单位产量和养殖效益,往往会最大限度地增加鮰鱼种的放养量,随着鮰鱼生长规格的增大,池塘的载渔负荷增加,加上饲料残饵的积聚效应,养殖池塘水环境的压力负荷显著增大。在养殖户越冬管理不善的情况下,鮰鱼发生“暴发性出血症”、“肠套叠”等养殖病害的几率增大。继而,增加养殖户滥用渔药等投入品防治鱼病的几率,这给养殖生产、产品质量安全以及环境面源污染都带来了极大风险。
此外,上述的鮰鱼成鱼养殖常见的模式,一般在春节前后捕获销售鮰鱼,该时节育成的其他水产养殖品种也会集中上市,水产品市场竞争大、售价低;相对应的,在每年的6月份-8月份,标准货规格的商品鮰供应量少,其它竞品的上市量也不多,标准货规格的鮰鱼售价在同一养殖期里往往最高,普遍情况下,可高于春节前后出售的标准货规格鮰鱼1.5元/斤-2.0元/斤。
目前,国内鮰鱼消费市场终端主要是商业餐饮,其中,产品形式以鲜活鮰鱼为主,加工产品如开背鮰鱼片为辅;居家烹饪消费形式的占市场份额很小。
商品鮰鱼在国内市场上常见的销售规格有以下4种规格:1)标准货,也称北京货,尾重2.5斤-3.2斤,主要销往北京、西北地区;2)成都货,尾重1.0斤-1.5斤,主要销往成都、重庆、贵阳等西南地区;3)加工货,尾重2.0斤左右,主要是水产品加工企业收购;4)呆子货,尾重3.2斤以上,主要是水产品加工企业收购。同期来说,鮰鱼标准货的售价最高,一般高于成都货、加工货、呆子货规格的商品鮰鱼1.0元/斤-2.0元/斤。加工货、呆子货的售价容易受制于加工企业,养殖户的议价能力处于劣势。由于鮰鱼的抢食习性和养殖户的饲料投喂管理水平所限,上述规格的鮰鱼在同一成鱼养殖池塘里都有不同比例的存在,养殖户只能将捕获的标准货规格的鮰鱼挑选出售,其余的不同规格的鮰鱼仅可作为“统货”鮰鱼低价出售,这明显降低了养殖池塘的综合经济效益。
鉴于目前鮰鱼成鱼养殖中存在的以上局限因素,如何创建出鮰鱼成鱼养殖的新模式新技术,既符合现代渔业绿色发展需求,又能提高养殖户的养殖经济效益,是保障鮰鱼养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求。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针对上述斑点叉尾鮰成鱼养殖中的新技术模式的创建需求,创建出一种接力养殖斑点叉尾鮰的新技术模式,同时具有以下特点:
1)在近一周年的养殖期内,放养2茬大规格鮰鱼种,通过合理降低鮰鱼种的放养密度,相应地减少饲料、渔药等投入品的量,降低对池塘水环境的压力负荷;
2)搭配养殖适宜密度与规格其它水产品种,并做好放养茬口衔接,生态调优池塘水质和提高池塘水体利用率,错峰提供市场最适销规格的商品鮰鱼,增收一定比例的其它水产品种,显著增加养殖池塘综合经济效益;
3)合理调控水质,养殖尾水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未经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3517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