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能源发电结合电池及重力储能的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36103.7 | 申请日: | 2021-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1515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4 |
发明(设计)人: | 薛志恒;赵杰;王伟锋;张朋飞;吴涛;邢乐强;赵鹏程;雷少博;杨可;陈会勇;何欣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3/32 | 分类号: | H02J3/32;H02J3/38;H02J3/24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王晶 |
地址: | 710032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能源 发电 结合 电池 重力 系统 方法 | ||
1.一种新能源发电结合电池及重力储能的系统的运行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运行方式1:新能源发电系统直接上网、不储能、不放电模式,该模式适用于电网负荷需求偏高、电网发电侧功率等于或略小于需求侧功率,电网能够正常吸纳全部新能源发电量的情况;
在运行方式1下,开关9~开关16、开关20~开关22断开;开关17~开关19接通;太阳能新能源发电模块(4)、风电新能源发电模块(5)及其他新能源发电模块(6)发电电能通过逆变器及升压变压器模块(2)转换为高压交流电直接输送至电网(1);
运行方式2:新能源发电系统直接上网与直接充电储能并行模式;该模式适用于电网负荷需求量偏低、电网发电侧功率等于或略大于需求侧功率,而新能源发电量较稳定且发电量过大的情况;
在运行方式2下,开关9~开关16断开,开关17~开关22接通;太阳能新能源发电模块(4)、风电新能源发电模块(5)及其他新能源发电模块(6)发电电能一部分通过逆变器及升压变压器模块(2)后转换为高压交流电直接输送至电网,其余部分直接对重力储能模块(7)进行充电;
运行方式3:新能源发电系统直接上网与间接充电储能并行模式;该模式适用于电网负荷需求量适中、电网供需关系基本平衡,而新能源发电量过大的情况;
在运行方式3下,开关9、开关13、开关15、开关16、开关20~开关22断开;开关10~开关12、开关14、开关17~开关19接通;太阳能新能源发电模块(4)、风电新能源发电模块(5)及其他新能源发电模块(6)发电电能一部分通过逆变器及升压变压器模块(2)后转换为高压交流电直接输送至电网,其余部分通过充电至电池储能模块(8)、电池储能模块(8)充电至重力储能模块(7)的方式间接将电能充至重力储能模块(7)中;
运行方式4:新能源发电系统间接充电储能模式;该模式适用于电网负荷需求偏低、电网供需关系基本平衡,而新能源发电量同样偏低且不连续、不稳定的情况;
在运行方式4下,开关9、开关13、开关15、开关16、开关17~开关22断开;开关10~开关12、开关14接通;太阳能新能源发电模块(4)、风电新能源发电模块(5)及其他新能源发电模块(6)发电电能全部通过充电至电池储能模块(8)、电池储能模块(8)充电至重力储能模块(7)的方式间接将电能充至重力储能模块(7)中;
运行方式5:新能源发电系统间接充电储能与电网间接充电储能并行模式;该模式适用于电网负荷需求略偏低且不稳定、电网供需关系基本平衡,而新能源发电量同样偏低且不连续、不稳定的情况;
在运行方式5下,开关13、开关15、开关17~开关22断开;开关9~开关12、开关14及开关16接通;太阳能新能源发电模块(4)、风电新能源发电模块(5)及其他新能源发电模块(6)发电电能全部充电至电池储能模块(8)、电池储能模块(8)一方面根据电网需要将电能通过逆变器及升压变压器模块(2)转换为高压交流电输送至电网(1),另一方面如果电池储能模块(8)电量富裕,可充电至重力储能模块(7)中,实现边充边发、时充时发的功能;此外,当电网(1)电量出现微富裕的时候,电网(1)将电能充电至电池储能模块(8),如果电池储能模块(8)电量富裕,可充电至重力储能模块(7)中,实现电网(1)电能的间接充电功能;
运行方式6:新能源发电系统间接充电储能与电网直接充电储能并行模式;该模式适用于电网负荷需求过低而电网发电侧负荷充裕,同时新能源发电量偏低且不连续、不稳定的情况;
在运行方式6下,开关9、开关13、开关16、开关17~开关22断开;开关10~开关12、开关14、开关15接通;太阳能新能源发电模块(4)、风电新能源发电模块(5)及其他新能源发电模块(6)发电电能全部通过充电至电池储能模块(8)、电池储能模块(8)充电至重力储能模块(7)的方式间接将电能充至重力储能模块(7)中;同时,电网(1)将富裕电能直接充电至重力储能模块(7)中;
运行方式7:电网直接充电储能模式;该模式适用于电网负荷需求过低而电网发电侧负荷充裕,而新能源无发电量的情况;
在运行方式7下,开关9~开关14、开关16~开关22断开;开关15接通;太阳能新能源发电模块(4)、风电新能源发电模块(5)及其他新能源发电模块(6)停止工作,电网(1)将富裕电能直接充电至重力储能模块(7)中;
运行方式8:电网间接充电储能及电网负荷调平模式,该模式适用于电网负荷略低且不稳定、电网供需关系基本平衡,而新能源无发电量的情况;
在运行方式8下,开关10~开关13、开关15、开关17~开关22断开;开关9、开关14及开关16接通;太阳能新能源发电模块(4)、风电新能源发电模块(5)及其他新能源发电模块(6)停止工作,电网(1)将富裕电能充电至电池储能模块(8)中,如果电池储能模块(8)电量富裕,可充电至重力储能模块(7)中,实现电网(1)电能的间接充电功能,如果电网负荷由于波动出现不足,电池储能模块(8)将电能通过逆变器及升压变压器模块(2)后转换为高压交流电输送至电网(1);
运行方式9:新能源发电及储能系统放电并行模式,该模式适用于电网负荷高而电网发电不足的情况;
在运行方式9下,开关10~开关12、开关14~开关16、开关20~开关22断开;开关9、开关13、开关17~开关19接通;太阳能新能源发电模块(4)、风电新能源发电模块(5)及其他新能源发电模块(6)发电电能全部通过逆变器及升压变压器模块(2)后转换为高压交流电直接输送至电网(1);重力储能模块(7)将储存电能充电至电池储能模块(8)中,电池储能模块(8)将电能通过逆变器及升压变压器模块(2)后转换为高压交流电输送至电网(1);
运行方式10:储能系统放电模式;该模式适用于电网负荷高而电网发电不足,而新能源无发电量的情况;
在运行方式(10)下,开关10~开关12、开关14~开关22断开;开关9、开关13接通;太阳能新能源发电模块(4)、风电新能源发电模块(5)及其他新能源发电模块(6)停止工作;重力储能模块(7)将储存电能充电至电池储能模块(8)中,电池储能模块(8)将电能通过逆变器及升压变压器模块(2)后转换为高压交流电输送至电网(1);
新能源发电结合电池及重力储能的系统,包括电网(1)、电池储能模块(8)、太阳能新能源发电模块(4)、风电新能源发电模块(5)和其他新能源发电模块(6);
所述电网(1)连接至变压器及整流器模块(3),电能经过连接至变压器及整流器模块(3)的降压、整流后分为两路,其中一路通过电网至重力储能模块充电开关15后连接至重力储能模块(7)可为重力储能模块(7)直接充电;另一路通过电网至电池储能模块充电开关16后连接至电池储能模块(8)为电池储能模块(8)充电;
所述电池储能模块(8)通过电池储能模块至电网放电开关9连接至逆变器及升压变压器模块(2),电能经过逆变器及升压变压器模块(2)后转换为高压交流电输送至电网(1);
所述太阳能新能源发电模块(4)通过太阳能新能源发电模块至电网放电开关19连接至逆变器及升压变压器模块(2),电能经过逆变器及升压变压器模块(2)后转换为高压交流电输送至电网(1);
所述风电新能源发电模块(5)通过风电新能源发电模块至电网放电开关18连接至逆变器及升压变压器模块(2),电能经过逆变器及升压变压器模块(2)后转换为高压交流电输送至电网(1);
所述其他新能源发电模块(6)通过其他新能源发电模块至电网放电开关17连接至逆变器及升压变压器模块(2),电能经过逆变器及升压变压器模块(2)后转换为高压交流电输送至电网(1);
所述太阳能新能源发电模块(4)通过太阳能新能源发电模块至电池储能模块充电开关10连接至电池储能模块(8)为电池储能模块(8)充电;
所述风电新能源发电模块(5)通过风电新能源发电模块至电池储能模块充电开关11连接至电池储能模块(8)为电池储能模块(8)充电;
所述其他新能源发电模块(6)通过其他新能源发电模块至电池储能模块充电开关12连接至电池储能模块(8)为电池储能模块(8)充电;
所述电池储能模块(8)通过电池储能模块至重力储能模块充电开关14连接至重力储能模块(7)为重力储能模块(7)充电;
所述重力储能模块(7)通过重力储能模块至电池储能模块充电开关13连接至电池储能模块(8)为电池储能模块(8)充电;
所述太阳能新能源发电模块(4)通过太阳能新能源发电模块至重力储能模块直接充电开关20连接至重力储能模块(7)直接为重力储能模块(7)充电;
所述风电新能源发电模块(5)通过风电新能源发电模块至重力储能模块直接充电开关21连接至重力储能模块(7)直接为重力储能模块(7)充电;
所述其他新能源发电模块(6)通过其他新能源发电模块至重力储能模块直接充电开关22连接至重力储能模块(7)直接为重力储能模块(7)充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发电结合电池及重力储能的系统的运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储能模块(8)设计储能容量取值范围为重力储能模块(7)储能容量的0.5%~1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36103.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