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光学检测流通池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40952.X | 申请日: | 2021-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5857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7 |
发明(设计)人: | 徐立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皖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1/03 | 分类号: | G01N21/03;G01N21/01;G01N21/27;G01N35/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0088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光学 检测 流通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学检测流通池,包括进样单元、废液排出单元、光学检测单元;进样单元包括第一座体,第一座体中设有待测样本输入机构、包裹液输入机构机构以及流动腔,流动腔与光学检测单元连通;光学检测单元包括检测通道,检测通道的直径小于流动腔靠近光学检测单元一端的内径,使得待测样本在流动腔靠近光学检测单元的一端被包裹液包覆后,通过检测通道的端部切割成液滴状的待测液滴,待测液滴逐个通过检测通道进行检测。本发明能够将待测样本切割成液滴状的待测液滴,从而使待测样本能够逐一进行分析,提高了检测精度以及特异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观样本的分析技术,特别涉及一种光学检测流通池。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对微观领域样本(例如细胞、微滴或其它颗粒)的分析,往往存在着一定的技术困难,这是由于样本体积小、数量多,难以实现对样本单位进行逐一分析,因此就会丧失一定的分析准确度和特异性。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学检测流通池,该光学检测流通池能够将待测样本切割成液滴状的待测液滴,从而使待测样本能够逐一进行分析,提高了检测精度以及特异性。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光学检测流通池,包括进样单元、废液排出单元、光学检测单元,所述进样单元、光学检测单元、废液排出单元依次连接;
所述进样单元包括第一座体,所述第一座体中设有待测样本输入机构、包裹液输入机构机构以及流动腔,所述流动腔与光学检测单元连通,并且所述流动腔与光学检测单元连通的部位具有锥形部,所述待测样本输入机构、包裹液输入机构分别与所述流动腔接通,并且所述待测样本输入机构的出口端靠近流动腔的出口端,所述待测样本输入机构的出口端具有锥形的尖部;
所述光学检测单元包括检测通道,所述检测通道的直径小于所述流动腔靠近光学检测单元一端的内径,使得待测样本在流动腔靠近光学检测单元的一端被包裹液包覆后,通过检测通道的端部切割成液滴状的待测液滴,所述待测液滴逐个通过所述检测通道进行检测。
可选的,所述包裹液是鞘液。
可选的,所述待测样本输入机构包括进样针、第二座体以及进样针接头,所述第二座体固定安装在第一座体的底部,所述第二座体的内部设有进样针通道以及用于安装所述进样针接头的第一腔体;
所述进样针接头与进样针固定连接,并且进样针接头插入所述第一腔体内,使得进样针沿进样针通道被插入流动腔内。
可选的,所述光学检测单元通过第三座体与第一座体的顶部连接,并且所述检测通道与所述流动腔对接。
可选的,所述光学检测单元通过第四座体与所述废液排出单元连接,使得所述光学检测单元被夹持在第三座体与第四座体之间;
所述废液排出单元固定安装在第四座体的顶部。
可选的,所述第一座体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第一板体,所述第二座体被夹持在所述第一座体与第一板体之间;
所述第四座体通过第二板体夹持固定,并且所述第二板体与第一板体之间通过支撑杆连接固定。
可选的,所述流动腔包括大径端以及小径端,所述流动腔的小径端与所述检测通道连通,所述包裹液输入机构与所述流动腔的大径端连接,所述待测样本输入机构的末端位于流动腔的小径端内。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待测样本在通过待测样本输入机构进入流动腔内部时,由于检测通道的直径小于流动腔靠近光学检测单元一端的内径,因此,当待测样本从待测样本输入机构的出口端流出时,立即被包裹液包覆而携带至检测通道的入口端,而包裹液在受到检测通道以及待测样本输入机构的出口端的尖部同时作用下被切割为液滴状,从而使待测液滴逐个通过检测通道进行检测,进而提高了检测精度以及特异性。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皖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皖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4095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