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轨道车辆车顶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42961.2 | 申请日: | 2021-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8399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2 |
发明(设计)人: | 王虎高;柳晓峰;杨晓东;唐立国;吕晓俊;李立恒;陈小伟;孙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D27/00 | 分类号: | B61D27/00;B61D17/12 |
代理公司: |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3113 | 代理人: | 李发军 |
地址: | 412001 ***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轨道 车辆 车顶 结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轨道车辆车顶结构。所述车顶结构具有车顶通长顶结构,所述车顶通长顶结构具有集成式腔体结构的空调安装装置,集成式腔体结构作为空调机组送风的静压箱和底部送风底部回风、端部送风端部回风、端部送风底部回风的分配箱;所述车顶通长顶结构的车体顶盖上设有多个车顶送回风接口装置,该车顶送回风接口装置与空调机组连通;所述集成式腔体结构预留相应的送风口和回风口,所述空调机组的安装接口均分布在同一车体断面和型材上。本发明的车顶结构能适应底部送风底部回风、端部送风端部回风、端部送风底部回风三种送回风方式,且简化了车体顶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轨道车辆车顶结构,属于轨道车辆领域。
背景技术
当今人们对轨道车辆的客室空调制冷性能和气流组织、温度均匀性的要求以及客室噪声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轨道车辆运行在隧道、地面或者高架线路上,车辆尺寸和车载设备安装收到线路车辆限界约束,运行环境十分复杂等原因,使轨道车辆在乘车舒适性,降低车内噪声等方面的改进十分困难。
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空调系统的送回风方式主要有空调机组底部送风和底部回风方式、空调机组两端送风和空调机组底部回风方式以及空调机组端部送风和端部回风方式这三种送回风方式。结合不同的空调机组送回风方式,目前市场上的车体顶盖相应的采用不同的方案,三种送回风机组基本对应两种车体顶部结构,一种是采用车辆顶部采用“通长顶”结构,另一种是车辆顶部采用“高低顶”结构。
“通长顶”结构:车体顶盖部分采用等高圆弧顶,该车顶结构仅适用于采用底送底回空调机组。具体结构如图1和2所示。车顶通长顶结构1简单,车体焊接和加工工艺简单,工作量小,重量轻等优点。但是该结构对空调机组的送回风方式的适应性存在局限性,无法满足空调机组采用端部送风端部回风的送回风方式和端送底回的送风方式。
“高低顶”结构:车体顶盖部分采用高圆弧顶与低平顶焊接结构,该车顶结构仅适用于空调机组底部送风和底部回风方式、空调机组两端送风和空调机组底部回风方式以及空调机组端部送风和端部回风方式这三种送回风方式。具体结构如下如图3和4,5所示.
“高低顶”车体顶部虽然能够适应空调机组底部送风和底部回风方式、空调机组两端送风和空调机组底部回风方式以及空调机组端部送风和端部回风方式这三种送回风方式,但是车体顶盖存在曲面与平面不同断面,结构复杂,高顶部分与低顶部分采用焊接工艺连接,焊接精度难以控制,焊接难度大,焊接和加工工作量大,顶盖结构重量重等不足。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2593527U公开了一种轨道车辆下沉式空调安装结构,其包括底板,分别设置在底板前后两端的隔板,分别设置在左右侧的连接梁;所述底板左右两端分别与相应的连接梁之间通过连接板相连。为了方便回风,所述底板上开有回风口。为了便于送风,所述隔板上设有送风口。本实用新型强度较好,刚度大,通用性好,不需改变空调机组现有成熟的安装方式便能满足不同规格空调机组的安装,实现结构的模块化设计。CN202593527U采用的是下沉式空调安装结构,采用端送底回方式,侧面具有隔板设有送风口,底板设有回风口。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7631254U公开了一种超静音轨道车辆用空调系统,其包括两端送风两端回风型的空调机组,其特征在于:空调机组两端各设有消音箱,消音箱上设有送风进风口、送风出风口、回风进风口、回风出风口,送风进风口、送风出风口、回风进风口、回风出风口分别通过连接风道与空调机组送风口和回风口连接。通过本实用新型送入到车内风道的风更平稳、更均匀,在单台空调机组送风量高达6400m3/s的情况下,车内噪声可控制在56dB(A)之内;具备两端送风两端回风机组送风阻力小、风道内风速小及均匀性好调节等优点,同时也具备下送风下回风机组可不设专用空调机组平台、易于排水;可以在车长方向所有位置设置送风口,车内送风无死区。CN207631254U采用的是具有消音箱的空调安装结构,通过消音箱将机组两端送风两端回风方式转化为消音箱下送风下回风方式。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未经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4296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