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热源相变蓄能地板采暖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43042.7 | 申请日: | 2021-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1377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9 |
发明(设计)人: | 陈国伟;杨晖;梅东升;郭永红;蔡来生;毛永清;冯宝泉;朱迎春;梁国杰;赵永良;王方舟;彭中峰;郭宝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京能能源技术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D11/00 | 分类号: | F24D11/00;F24D1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卓岚智财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624 | 代理人: | 李景辉 |
地址: | 100192 北京市海淀区宝盛***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源 相变 蓄能 地板采暖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热源相变蓄能地板采暖装置,包括:基础层、保温层、防水气密层、支撑层、电热膜层、蓄能装置层、屋内装饰层、和外部热源;所述基础层平铺在最下面,保温层平铺于基础层上,材质为混凝土或集装箱底部钢板,防水气密层平铺于保温层上,材质为聚氨酯,支撑层平铺于防水气密层上,电热膜层平铺于支撑层上,蓄能装置层平铺于电热膜层上,屋内装饰层平铺于蓄能装置层上;所述电热膜层和所述外部热源,分别连接蓄能装置层并向蓄能装置层传输热量。本发明解决了太阳能采暖供热时空分布不均衡、电采暖峰谷运行不经济等问题,达到“移峰填谷”,高效利用太阳能以及实现电采暖经济运行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节能环保产业的建筑节能技术领域,涉及建筑暖通、供热、建筑材料及可再生能源利用,具体涉及一种双热源相变蓄能地板采暖装置。
背景技术
通过主动式、被动式、太阳能采暖技术是现代建筑中被广泛采用的一种采暖技术。太阳能供暖系统在有连续太阳辐射的情况下才能持续为建筑末端进行供暖,但是由于太阳辐射的不稳定性导致传统太阳能供暖系统的应用推广受到限制。虽然有些太阳能供暖系统已经应用于工程实际,但是仍有三方面的缺点有待改进,即系统的太阳能利用率偏低、系统需要蓄热部分来减少供暖温度的波动和需要增加辅助能源以满足建筑负荷的全天候供暖需求。
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推进,电采暖以其清洁、便捷、高效、安全等特点,已成为我国北方煤改电的主要方式之一,针对电采暖用户,国家出台了许多峰谷电价等煤改电优惠政策。相变蓄能技术与电热膜地板采暖相结合的新型采暖方式,利用相变材料在相变过程中蓄、放热以实现能量存储的技术,将该技术应用于建筑采暖中,可以利用夜间低谷电,将能量蓄存在相变蓄能地板中,在白天正常电价情况下,释放夜间储存的热量用于白天室内采暖需要,既可以有效解决能量供给与需求两方在时间上的不充分匹配缺陷,达到“移峰填谷”的效果,还可以保持室内温度在一定程度上的稳定,使得室内舒适度提高,也为老百姓日常生活节约了采暖运行成本。
蓄热装置是太阳能供暖系统中的核心部件,承担着太阳能的时空转移功能,协调了太阳能和建筑热负荷在时间和数量上的不匹配。按照蓄热介质的不同,蓄热装置可分为以下类型:1)蓄热水箱:采用水作为蓄热介质,属于显热蓄热方式,是工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蓄热装置。其优点是结构简单,成本低。缺点是由于水的蓄热密度较低,其体积较大,散热损失大;蓄释热温差大,在太阳辐射强烈时水可能出现汽化;蓄热过程采用开式循环,集热泵的扬程较大。2)相变蓄热水箱:采用“水+相变材料”作为蓄热介质,属于“显热+潜热”的蓄热方式,在工程中应用较少。相较于蓄热水箱,其蓄热密度有所提高,蓄热体积有所减小,蓄释热温差有所降低。但成本有所提高,结构比较复杂。蓄热过程采用开式循环,集热泵扬程较大。3)相变蓄热装置:采用相变材料作为蓄热介质,属于潜热蓄热方式,在工程中已经出现案例。其蓄热密度显著高于蓄热水箱和相变蓄热水箱,体积和散热损失都大大降低。
在普通的太阳能相变蓄热供暖装置中,相变蓄热装置独立放置不仅占用较大空间,而且当太阳能集热器供热不足转由蓄热装置对室内供暖时存在一定的传热延迟和传热不足,导致室内温度不够。
综上所述,现有的相变蓄热供暖装置中,太阳能供热不足对室内供暖时存在传热延迟和传热不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双热源相变蓄能地板采暖装置,以解决现有的相变蓄热供暖装置中,太阳能供热不足对室内供暖时存在传热延迟和传热不足的问题。
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双热源相变蓄能地板采暖装置,包括:基础层1、保温层2、防水气密层3、支撑层4、电热膜层5、蓄能装置层6、屋内装饰层7、和外部热源13;
所述基础层1平铺在最下面,保温层2平铺于基础层1上,防水气密层3平铺于保温层2上,支撑层4平铺于防水气密层3上,电热膜层5平铺于支撑层4上,蓄能装置层6平铺于电热膜层5上,屋内装饰层7平铺于蓄能装置层6上;
所述电热膜层5和所述外部热源13,分别连接蓄能装置层6并向蓄能装置层6传输热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京能能源技术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北京京能能源技术研究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4304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