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好氧发酵的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44582.7 | 申请日: | 2021-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4393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8 |
发明(设计)人: | 周维杰;阮云泽;王文峰;何茂雨;崔佳庆;柳杨;江志伟;钟可心;周禹辰;刘家瑛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C05F17/95 | 分类号: | C05F17/95;C05F17/914;C05F17/979;C05F17/964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陈卫 |
地址: | 570228 海*** | 国省代码: | 海南;4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发酵 有机 废弃物 循环 利用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好氧发酵的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装置,包括底座和连接在底座上方的发酵筒,发酵筒的顶端开口通过设有的分子气流膜封住,分子气流膜上还开设有进料口,进料口上设有用于打开进料口的进料盖;发酵筒的侧壁底部设有出料口;发酵筒的底端通过设有的通气底板与底座间隔开,发酵筒内设有搅拌结构、底座内部设有用于驱动搅拌结构进行搅拌的动力机构;搅拌结构的底端穿过通气底板与动力机构连接,控制系统与所述动力机构独立控制连接。本发明中分子气流膜使得发酵筒内部形成一个半密闭的空间,发酵筒内部的水蒸气可以透过膜出来,但是发酵筒内部的臭气等挥发物质无法通过,提高了处理效率,协同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垃圾回收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基于好氧发酵的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城市生产与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废物也随之迅速增加,而随着城市生活生活垃圾的大量增加,使垃圾处理越来越困难,由此而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生活垃圾主要以有机废弃物为主,绝大多数都是可以循环利用的,但目前的处理方式主要以焚烧和填埋为主,不但浪费资源、影响环境还占用土地,填埋属于先污染后治理的处理方式,填埋之后的场地还需要花巨额经费进行环境修复,而焚烧属于经济负效应,环境负效应的处理方式。因此我国要实现城市生活有机废弃物的产业化、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就必须针对可回收的生活有机废弃物,提出多种多样的收集方式和处理设备、处理技术。
目前技术手段中有很多用于好氧发酵的垃圾处理设备,例如中国专利CN206337180U公开了一种基于高温好氧发酵技术的餐厨垃圾处理设备,该设备中垃圾输送器的出口端与垃圾发酵筒连通,垃圾发酵筒圆周设置加热源以对垃圾发酵筒内垃圾进行加热,垃圾发酵筒内设置至少一根空心轴,空心轴圆周方向开有多个通孔,垃圾发酵筒的底部设置过滤层以排出垃圾发酵产生的液体。其发酵产生的液体通过底部的过滤层能够排出,但其实在发酵过程中,由于是加热发酵,液体大多变成了蒸汽,而该设备中加热发酵产生的蒸汽无法及时从上方排出,使得除水效率降低,进而影响发酵的效率;并且发酵产生的臭味气体可能会从下方溢出散开,对外界环境产生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克服上述背景技术所述的该设备中加热发酵产生的蒸汽无法及时从上方排出,使得除水效率降低,进而影响发酵的效率的问题,提供一种基于好氧发酵的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装置。本发明中发酵产生的蒸汽能够及时从上方排出,并且臭味气体不会排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好氧发酵的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装置,包括具有腔体的底座和连接在底座上方的发酵筒,所述发酵筒的顶端开口通过设有的分子气流膜封住,所述分子气流膜上还开设有进料口,所述进料口上设有用于打开所述进料口的进料盖;所述发酵筒的侧壁底部设有出料口;所述发酵筒的底端通过设有的通气底板与所述底座间隔开,所述发酵筒内设有搅拌结构、所述底座内部设有用于驱动所述搅拌结构进行搅拌的动力机构;所述搅拌结构的底端穿过所述通气底板与所述动力机构连接,所述控制系统与所述动力机构独立控制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为中空的圆台形结构,所述底座的小口端开口、大口端封口,所述发酵筒的底端对接在所述底座的小口端。
进一步的,所述搅拌结构包括搅拌轴和连接在所述搅拌轴上的搅拌叶片,所述搅拌轴靠近所述底座的一端活动穿设过所述通气底板与所述动力机构连接,所述搅拌叶片沿所述搅拌轴螺旋分布。
进一步的,所述发酵筒的内壁上还分别设有温度传感器、氧气浓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所述控制系统分别与所述温度传感器、氧气浓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独立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的外侧壁上设有太阳能发电板,所述底座的内部还设有充电控制器、蓄电池、控制开关,所述太阳能发电板通过所述充电控制器与所述蓄电池连接,所述蓄电池通过控制开关与所述动力机构连接,所述控制系统分别与所述充电控制器和所述控制开关独立控制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南大学,未经海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4458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