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强铸造铝合金及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50926.5 | 申请日: | 2021-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0351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1 |
发明(设计)人: | 郭洪民;孙铁铁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昌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C21/14 | 分类号: | C22C21/14;C22C1/03;C22C1/06;C22F1/057;C22B9/05 |
代理公司: | 南昌朗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6134 | 代理人: | 郭毅力 |
地址: | 330031 江西***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强 铸造 铝合金 制备 方法 | ||
一种高强铸造铝合金及制备方法,由以下合金元素组成:铜:4.0‑5.5%,硅:0.2‑3.0%,锰:0.05‑1.0%,杂质铁:≤0.1%,余为铝。本发明针对熔炼铸造法设计了合金成分配方,辅以倾转铸造工艺和热处理工艺,可获得合格的汽车轻量化结构件合金材料。相比与传统材料:该合金为可热处理合金,在热处理前后,合金的强度和韧性均有明显提高;该合金原料易得,成本低廉,要求的金属种类少,且没有加入类似于镁元素的强化金属,有进一步开发和研究的潜力,含相同元素种类的合金相比,力学性能有明显优势;合金铸造采用倾转铸造的方式,尽可能地减少合金内部类似于气孔缩孔类的孔隙,提高材料强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适合于一种高强铸造铝铜合金成分。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大众对家庭中汽车的要求更加普遍化,私有化,新能源汽车在国内发展中逐渐提上日程。在材料选择层面上,以铝代钢,实现汽车的轻量化可以大大降低汽车的能耗,实现减排,环保的要求。汽车结构件作为汽车的骨架和受力部分,起着支撑和保护的作用,对汽车的安全性能和寿命有着重大的影响。
铝铜合金作为2牌号系列比较成熟的合金,是一种航空航天的常用合金,由于其密度小,强度大,导电导热性好的优点,一直备受各行各业的青睐,是一种十分有前景和开发潜力的合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强铸造铝合金,该合金适用于重力铸造、倾转铸造、流变铸造方法。本发明中选用倾转铸造,可降低气孔一类的铸造缺陷,进而获得优质的坯锭。
由于铝铜合金的结晶温度宽,导致铸造性能和流动性不好,常常加入其他元素对合金的性能加以改善,本发明中加入了一定比例的硅和锰。硅元素用于改善该种合金的流动性和铸造性能,实验表明,硅元素的加入可以大幅度的提高合金的流动性,但硅元素增加再度增加时,流动性提高不再明显。锰的作用主要是中和杂质铁。铁是铝合金中的有害元素,锰元素的加入可以使得铁形成的微观组织的形貌发生改变,从而使得铁从有害相变成无害相。
整个制备过程不再使用传统的重力铸造,而改用倾转铸造,在铸造成型过程中,合金液体基本处于平稳状态,这样可以最小程度的对合金液体造成扰动,从而降低合金中卷入空气中的气体,避免气孔的出现。倾转铸造压头相比于重力铸造较大,可进一步的减少缩孔等缺陷。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高强铸造铝合金,按质量百分比,由以下合金元素组成:铜:4.0-5.5%,硅:0.2-3.0%,锰:0. 05-1.0%,杂质铁:≤0.1%,余为铝。
本发明成分除铝铜两种合金元素外,还添加了硅、锰,并避免了杂质铁的危害。硅主要起增强流动性,抗热裂,增加铸造性能的作用,同时起到增加抗拉强度的作用;硅元素不宜增加过多,否则会导致合金韧性降低,延伸率下降;锰元素可以中和原料中不可避免的铁带来的害处,同时对硅相的长大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现就各元素来源做进一步说明。合金成品的铝元素来自于四个方面:1、纯铝锭(纯度99.9%);2、Al-10Si(90%铝,10%硅)中间合金中的铝成分;3、Al-10Mn(90%铝,10%锰)中间合金中的铝成分;4、合金制备过程中所用到用来包裹小块原料以及金属精炼剂的铝箔。合金成品中硅元素的来源:Al-10Si中的硅元素。合金成品中锰元素的来源:Al-10Mn中的锰元素。合金成品中铜元素的来源:纯铜块体。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高强铸造铝合金的制备方法,按如下步骤:
(1)加入部分纯铝,720-750℃进行熔炼。熔炼温度不宜过高或过低。以当温度过高时,合金的短时间内烧损现象严重,而温度过低时,由于熔炼时间过长,氧化严重亦会比较严重,同时工作效率较低,且熔炼时间过长。兼顾熔炼工作效率及避免氧化两个方面,熔炼温度控制在720-750℃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昌大学,未经南昌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5092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