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氘氚混合气的分离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51427.8 | 申请日: | 2021-06-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185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5 |
发明(设计)人: | 王伟伟;夏立东;陈晓华;毛义武;张凯奋;李海容;张伟光;周晓松;龙兴贵;彭述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01D59/26 | 分类号: | B01D59/26 |
代理公司: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专利中心 51210 | 代理人: | 刘璐 |
地址: | 621999***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合 分离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氘氚混合气的分离系统,所述分离系统包括分氘单元、分氚单元及补气单元,其连接关系是分氘单元与分氚单元通过气动阀III连接,补气单元与分氚单元通过气动阀II连接。所述分离方法包括步骤:(a)氘氚混合原料气的输入、(b)氘氚混合原料气在除氘柱和除氚柱之间回流振荡;(c)重复步骤(b)数次、(d)分氘单元中纯氘的输出、(e)分氚单元中纯氚的输出。本发明通过温度控制调节色谱柱的氢同位素效应和气体平衡压,实现氘在除氘色谱柱内富集,氚在除氚色谱柱内富集。本发明氘氚混合气分离方法,利用周期性升、降温实现氘氚混合气在双柱之间多次振荡,获得氘和氚的分离,利用在线微色谱监测分离后氘、氚产品气的纯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能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氘氚混合气的分离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氚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战略能源资源,在工业、国防和科学研究等领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氕不利于氘氚聚变反应的发生,因此在ICF惯性约束聚变靶制备过程中,制靶用氘氚燃料气中的氕含量受到严格控制。为了满足上述需求,我们开展了少量氘氚的纯化研究及相关工程工作,获得了少量含氚氢同位素的除氕工艺(如,一种含氚氢同位素气体中氕的去除方法,专利公开号ZL 2018 1 0348846.2)。该工艺的缺陷是无法实现氕与氘氚的彻底分离,随着除氕次数的增加,除氕柱内的氕含量逐渐增加,达到一定浓度临界点后,氕会从除氕柱内穿透出来,造成产品气中氕含量超标。为了避免上述情况发生,必需将除氕柱内剩余氕、氘、氚混合氢同位素气体全部加热释放出来,作为废物处理,这样会造成氚资源的浪费。现有的氚与氕氘的分离装置(如W.T.Shmayda,M.D.Wittman,R.F.Earley,J.L.Reid,N.P.Redden,the Laboratory for Laser Energetics’Hydrogen IsotopeSeparation System,Fusion Eng.Des.109(2016)128-134.)利用Pd/k与分子筛双柱组合分离技术,在Pd/k柱中获得高浓氚(含有微量氘)的同时,分子柱中获得氕氘(含有微量氚)。由于分子筛在常温下几乎不吸附氢,需要依靠液氮冷却获得分离效果。液氮的存储、供给系统需要较大的附属设备以及较多的管路,占据较多的空间资源。液氮气化后形成高压氮气,一旦被氚污染后,会造成较大的后处理负担。该装置在正压条件进行氚操作,有氚泄漏风险。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陷,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能在常温、负压条件下实现氘氚分离的氘氚混合气的分离系统及方法。
本发明具体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氘氚混合气的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系统包括分氘单元、分氚单元、补气单元,其连接关系是分氘单元与分氚单元通过气动阀III连接,补气单元与分氚单元通过气动阀II连接:
其中,所述的分氘单元包括除氘柱、加热冷却一体机I、氢同位素微色谱I、标准容器I、化学铀床I,所述除氘柱与加热冷却一体机I通过导热油管路相连,除氘柱与标准容器I通过气动阀IV相连,氢同位素微色谱I与标准容器II通过进样管路连接,化学铀床I与标准容器II通过气动阀VI相连。
所述的分氚单元包括除氚柱、加热冷却一体机II、氢同位素微色谱II、标准容器III、化学铀床II,所述除氚柱与加热冷却一体机II通过导热油管路相连,除氚柱与标准容器III通过气动阀V相连,氢同位素微色谱II与标准容器III通过进样管路连接,化学铀床II与标准容器III通过气动阀VII相连。
进一步,所述补气单元包括补气床,标准容器I,真空系统。其中,补气床与标准容器之间通过气动阀I相连,标准容器与真空系统通过气动阀I,手动阀相连。
进一步,所述除氘柱为填充色谱柱,填充材料成分为LaNi5-SiO2复合材料;所述除氚柱为填充色谱柱,填充材料成分为钯-硅藻土复合材料;所述补气床的填充材料为金属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5142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