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触控笔及电子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52205.8 | 申请日: | 2021-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2596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07 |
发明(设计)人: | 靳增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354 | 分类号: | G06F3/0354;G06F3/041;G06F3/044 |
代理公司: | 深圳紫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570 | 代理人: | 黄舒悦 |
地址: | 430079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触控笔 电子设备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触控笔及电子设备。该触控笔包括:本体;笔嘴,固定在本体上,从与本体的连接处聚合形成笔口;主感应电极,设置在笔嘴与本体形成的容纳腔内,且一端伸出笔口;副感应电极,包括多个独立的子感应电极,子感应电极设置在笔嘴内侧,且向笔口聚合设置;检测模块,连接主感应电极以及副感应电极,用于根据主感应电极的电信号确定触控笔的触控位置,根据副感应电极的电信号确定触控笔的倾斜角度和倾斜方向;通信模块,用于将触控位置、倾斜角度和倾斜方向发送至被控制设备。本发明使触控面板根据触控笔的触控位置、倾斜角度和倾斜方向,显示笔迹的粗细和笔画方向,呈现出的笔迹更接近真实书写的笔锋效果,提升用户体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触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控笔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当前的各种电子设备,人机交互系统的使用非常普及。在操作人机交互系统时,通过触控笔例如触控笔的应用,可以让用户保持笔的书写习惯,也可以为用户带来更好的操作体验,实现如精确点击、书写以及绘画等功能。
触控笔的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是在笔尖(笔芯的书写端)中间嵌有电极。当触控笔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触控屏上划动时,电极与触控屏之间构成电容。电容的存在,使得触控屏能够检测到笔尖的位置。
但是现有的触控笔书写的笔锋较为单一,无法满足用户真实书写的需求。
发明内容
基于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触控笔及电子设备,可以使触控面板上呈现出的笔迹更接近真实书写的笔锋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首先提供一种触控笔,包括:
本体;
笔嘴,固定在本体上,从与本体的连接处聚合形成笔口;
主感应电极,设置在笔嘴与本体形成的容纳腔内,且一端伸出笔口;
副感应电极,包括多个独立的子感应电极,子感应电极设置在笔嘴内侧,且向笔口聚合设置;
检测模块,连接主感应电极以及副感应电极,用于根据主感应电极的电信号确定触控笔的触控位置,根据副感应电极的电信号确定触控笔的倾斜角度和倾斜方向;
通信模块,用于将触控位置、倾斜角度和倾斜方向发送至被控制设备。
进一步地,笔嘴为类圆台结构,主感应电极的一端从类圆台结构较小的底面伸出,类圆台结构较大的底面与本体连接,类圆台结构侧面上的母线将类圆台结构分成多个子区域,每个第二电极设置在一个子区域上。
进一步地,子感应电极为片状弧面结构,片状弧面结构较小弧线的一端朝向笔口聚合,片状弧面结构较大弧线的一端朝向本体发散。
进一步地,笔嘴为类棱台结构,主感应电极的一端从类棱台较小的底面伸出,类棱台结构较大的底面与本体连接,第二电极设置在类棱台结构的侧面上,第二电极以类棱台结构的侧棱或斜高线为间隔线进行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子感应电极为梯形结构,梯形结构较小的底朝向笔口聚合,梯形结构较大的底朝向本体。
进一步地,子感应电极为条状结构,子感应电极的一端向笔口聚合,另一端向本体方向发散,且每个子感应电极之间彼此互不相连。
进一步地,检测模块包括第一检测模块和第二检测模块,第一检测模块用于检测主感应电极的电信号,第二检测模块用于检测副感应电极的电信号。
进一步地,第二检测模块包括多个检测电路,检测电路的数量与子感应电极的数量相同,每个检测电路检测一个子感应电极的电信号。
进一步地,第二检测模块包括至少一个检测电路,检测电路的数量少于子感应电极的数量,检测电路分时检测子感应电极的电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5220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