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简单高效的多链路数据去重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52823.2 | 申请日: | 2021-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5262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25 |
发明(设计)人: | 张凯;郑应强;刘同鹤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连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47/31 | 分类号: | H04L47/31;H04L47/32 |
代理公司: | 北京冠和权律师事务所 11399 | 代理人: | 赵银萍 |
地址: | 100000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简单 高效 路数 据去重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简单高效的多链路数据去重方法,包括:获取接收端接收的若干个链路数据包:分别确定若干个链路数据包的类型并进行分类,确定为第一链路数据包集合及第二链路数据包集合;所述第一链路数据包集合包括多个第一链路数据包,所述第一链路数据包为链路碎片数据;所述第二链路数据包集合包括多个第二链路数据包,所述第二链路数据包为链路完整数据;分别判断第一链路数据包集合中的第一链路数据包是否为冗余包,筛选出为冗余包的第一链路数据包并进行去重处理;分别判断第二链路数据包集合中的第二链路数据包是否为冗余包,筛选出为冗余包的第二链路数据包并进行去重处理。提高了去重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据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简单高效的多链路数据去重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设备冗余技术的不断发展,在通信领域应用广泛。在数据通信过程中,为了保证链路能实现最大可靠性的数据传输,多链路设备在传输原始用户数据时,会进行三级冗余传输,这样可以保证接收端接收到数据的完整度,避免因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的丢包等导致的数据不完整。但是基于三级冗余传输也会出现接收端在进行数据重组时,收到重复的碎片数据,冗余碎片过多,会占用更多的内存,同时占用内存垃圾回收处理时间。更极端的情况下,多条链路发送端为了保证最大的可靠性的传输,可能对原始用户数据进行多份复制,发送到多链路设备接收端,如果这些数据包都向接收端的业务口输出,一方面加重了后级处理负担,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影响到业务软件处理结果。
现有技术中对接收端获取的冗余数据存在数据去重不彻底,去重效率低且去重不准确的问题,基于去重不准确会导致重组的数据出现不完整的现象,导致系统根据不完整数据做出的错误控制,影响系统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简单高效的多链路数据去重方法,准确确定数据包的类型,根据分类后的数据包准确判断是否为冗余包,进而采取不同的去重方法,提高了对数据包的去重效率;一方面尽可能的降低接收端所占用的系统资源,如内存,cpu处理时间等,另一方面对于用户而言,不管发送端怎样发送数据,接收端最终只收到一份原始数据,用户业务层面不会受到任何不利的影响,保证了在接收端进行重组后数据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提高了数据传输的质量,同时避免了基于去重不准确会导致重组的数据出现不完整的现象,进而导致系统根据不完整数据做出的错误控制的发生,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及可靠性,对多链路数据去重更加的简单高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简单高效的多链路数据去重方法,包括:
获取接收端接收的若干个链路数据包:
分别确定若干个链路数据包的类型并进行分类,确定为第一链路数据包集合及第二链路数据包集合;所述第一链路数据包集合包括多个第一链路数据包,所述第一链路数据包为链路碎片数据;所述第二链路数据包集合包括多个第二链路数据包,所述第二链路数据包为链路完整数据;
分别判断第一链路数据包集合中的第一链路数据包是否为冗余包,筛选出为冗余包的第一链路数据包并进行去重处理;
分别判断第二链路数据包集合中的第二链路数据包是否为冗余包,筛选出为冗余包的第二链路数据包并进行去重处理。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分别判断第一链路数据包集合中的第一链路数据包是否为冗余包,筛选出为冗余包的第一链路数据包并进行去重处理,包括:
获取历史第一链路数据包的源id,并建立去重红黑树;
所述去重红黑树包括多个树节点,每一个树节点中存储有源端口、目的端口及历史第一链路数据包序号;
根据每一个树节点中存储的源端口、目的端口及历史第一链路数据包序号建立第一hash表;
所述第一hash表包括多个第一节点,所述每个第一节点中存储有历史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连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连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5282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