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室内用隐形光缆及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53095.7 | 申请日: | 2021-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8186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0 |
发明(设计)人: | 崔小东;罗闻;张金广;王梓旭;任志鹏;张福龙;程学博;马晓旭;丁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亨通光通信有限公司;江苏亨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6/44 | 分类号: | G02B6/44;G02B6/46 |
代理公司: | 沈阳杰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1207 | 代理人: | 孙国瑞 |
地址: | 110168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室内 隐形 光缆 应用 | ||
一种室内用隐形光缆及应用涉及光缆领域,包括光纤及护套层,两个光纤分别包裹在两个紧套层内,两个紧套层通过连接体连接,形成光单元,光单元两侧平行、对称放置两根加强芯,挤制护套层成缆,护套层两侧设置斜对式分离口。光单元采用的是透明的尼龙或聚氨酯护套,光纤采用本色和白色都能降低光缆在室内布线时的可视度,不破坏原有装修,最大限度的保持装修的美观性。并且两个光纤紧套通过连接体连成一体,在室内布线时能够保持走线的一致性,在需要分离的时候也容易从连接体处进行分支。同时双芯光纤可一用一备,在一根光纤出现损坏时,另一根能够立即启用,减少维修响应时间、避免再次施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缆领域,尤其是一种室内用隐形光缆及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光纤到户的大规模应用普及,对于室内光缆的需求也需要越多,在解决了网络入户“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后,大家对光缆在室内的布线方式以及美观程度有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为了解决光缆在室内布线影响美观的问题,常见的方案有如下两种,图1直接在室内采用隐形光缆,图二将隐形缆作为光单元增加加强芯及护套层成蝶形引入光缆,入户后将护层及加强芯去掉,隐形光单元在室内进行布线。
如图1所示 光缆的整体结构是在光纤外面挤制一层透明紧套层,光缆无加强芯及护套层,导致光缆的抗拉伸及抗压扁等机械性能较差,难以满足从楼道穿管引入。同时该光缆为单芯结构,只能供一个终端使用,若光纤被破坏无法使用时,没有可替代光纤,因此这样的单芯光缆机械性能差,耐环境性能差。
如图2所示的光缆 光缆的结构是在光纤外挤制一层透明紧套层作为光单元,平行对称放置两根加强芯,挤制护套层。此种光缆外形比较方正,在穿管施工时会增加阻力,此外在光缆进入室内时是要将外面的护套层以及加强芯剥掉的,剩余的两根光单元彼此分离,在施工布线时不利于彼此状态统一,容易出现二者的间距不一,增加施工难度、影响美观。光缆的分离口是对称式的且直接位于光单元上方,造成光单元处的护套层较薄,不利于对光单元的保护。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室内用隐形光缆,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双芯布线困难,分离口对称放置容易造成应力集中,光缆机械性能差,耐环境性能差等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种室内用隐形光缆,两个光纤分别包裹在两个紧套层内,两个紧套层通过连接体连接,形成光单元,光单元两侧平行、对称放置两根加强芯,挤制护套层成缆,护套层两侧设置斜对式分离口。
分离口采用斜对式,相较于传统的V型口具有如下优势,V型口的开口角度为锐角且上下两个开口是对称的,应力都集中在光单元的中心位置。而斜对式的开口角度是钝角且上下错开,能够避开光单元所处的位置,这就导致同等开槽深度的情况下斜对式分离口比V型口能承受的应力更大,满足同等应力使用条件下斜对式分离口比V型口更节省护套材料。
光纤为弯曲不敏感型光纤,颜色为本色或白色。
紧套层为透明紧套层,优选尼龙或聚氨酯护套。
护套层形状为圆弧形或矩形。
所述加强芯为金属材料如磷化钢丝,或使用纤维增强塑料如芳纶纤维增强塑料。
一种室内用隐形光缆还包括吊带及加强吊线,加强吊线外套有护套层,通过吊带与另一侧的护套层相连。
一种室内用隐形光缆的应用方法,光缆由室内引入到户内,沿分离口(6)将光缆的外护层剥掉同时去掉加强芯,只保留光单元,入户后将光单元沿着墙角线、门窗边缘进行布放,采用胶水进行粘贴固定,如果户内只有一个终端设备那么两根光纤将一用一备,如果有两个终端设备可将光单元沿着连接体分离形成两根紧套光纤,分别使用。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优势1:光单元采用的是透明的尼龙或聚氨酯护套,光纤采用本色和白色都能降低光缆在室内布线时的可视度,不破坏原有装修,最大限度的保持装修的美观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亨通光通信有限公司;江苏亨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沈阳亨通光通信有限公司;江苏亨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5309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