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真空高效电弧熔炼炉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53822.X | 申请日: | 2021-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2440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31 |
发明(设计)人: | 雷现奇;魏宇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27B14/04 | 分类号: | F27B14/04;F27B14/06;F27B14/08;F27B14/10;F27D9/00;F27D99/00;F27D25/00;B22D18/06;F16J15/14;F16J15/3268 |
代理公司: | 北京和信华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90 | 代理人: | 胡剑辉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真空 高效 电弧 熔炼炉 系统 | ||
1.真空高效电弧熔炼炉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氩气罐、电弧炉、扩散泵、真空泵,氩气罐通过气体管路和电弧炉连接,通过氩气罐向电弧炉内充氩气,电弧炉的顶端通过摇杆底座和摇杆连接,电弧炉的底端通过坩埚连接铜帽,电弧炉的侧部通过管路和扩散泵连接,电弧炉通过气体管路和真空泵连接,电弧炉上的真空切换阀阀盖设置为一体式结构,通过开启真空泵控制电弧炉抽真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真空高效电弧熔炼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铜帽包括连接端口、收集腔和抽气管道,所述收集腔的上端设置为连接端口,通过连接端口和熔炼炉连接;所述抽气管道设置在收集腔的一侧壁上,抽气管道的自由端部设置为抽气出口,抽气出口和抽气泵连接;抽气管道的基部设置为抽气入口,抽气管道通过抽气入口和收集腔连接形成一体式结构,通过抽气泵控制抽气管道在吸铸过程中侧向吸气,进而控制下流至收集腔的气固混合物分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真空高效电弧熔炼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铜帽选择高导热系数铜材质制备而成,控制分流下的固体熔融物沿着收集腔着壁时散热;所述抽气管通的内部设置为管状结构,抽气管通过抽气出口和抽气管道插合,抽气出口的自由端部外侧壁设置为渐变式端口,渐变式端口自外向内设置为呈圆台状渐扩式入口;抽气管道的抽气出口的高度位置≥抽气入口的高度位置≥收集腔的上端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真空高效电弧熔炼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坩埚包括坩埚本体,坩埚本体的顶端连接电弧熔炼炉,坩埚本体的顶端中心位置设置有吸铸坩埚,吸铸坩埚的四周排布设置有熔炼坩埚,吸铸坩埚的底部向下呈一体式延伸设置为模具腔;
坩埚本体的底端设置有冷却水通道,冷却水通道以模具腔外壁为中心呈同轴排布设置为环形迷宫式结构;
模具腔的底端外侧壁向外凸起设置为连接底部,坩埚本体的底端通过连接底部连接铜帽,通过铜帽收集熔融物。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真空高效电弧熔炼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坩埚本体采用纯铜材质制备形成一体式件,所述坩埚本体和电弧熔炼炉之间间隔形成真空密封槽,真空密封槽沿着坩埚本体的外侧壁底部向连接盘中内嵌延伸设置为环形槽结构;所述连接底部的上端呈环形内嵌设置为水密封槽。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真空高效电弧熔炼炉系统,其特征在于,还设置有水封底座,坩埚本体的四周向外延伸设置为连接盘,连接盘上等间距排布设置有螺孔,坩埚本体通过连接盘的螺孔和水封底座连接,坩埚本体和水封底座之间密封间隔形成冷却水通道;所述水封底座设置为中心开设通孔的套筒结构,其套设在模具腔的外侧,套筒的上端向外延伸设置为与连接盘相互适配的环形连接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真空高效电弧熔炼炉系统,其特征在于,还设置有基于PEEK密封骨架的摇动真空密封装置,其包括摇杆、球芯、上骨架、中骨架、下骨架,所述上骨架、中骨架、下骨架自上而下呈同轴排布设置,上骨架、中骨架、下骨架自上而下相互邻接形成密封腔体,密封腔体设置为与球芯外形相互匹配的球形腔,球芯嵌设于密封腔体内,球芯上端和摇杆连接,摇杆的上端延伸至密封腔体的外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真空高效电弧熔炼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骨架设置为环形结构,上骨架的外侧壁呈环形排布设置有上外密封槽,上骨架的内侧壁设置为上弧形部,沿着上弧形部的内壁呈环形排布设置有内嵌式上内密封槽,几条密封圈分别嵌设在上内密封槽和上外密封槽内;
所述中骨架设置为环形结构,中骨架的外侧壁呈环形排布设置有中外密封槽,中骨架的内侧壁设置为中弧形部,沿着中弧形部的内壁呈环形排布设置有内嵌式中内密封槽,几条密封圈分别嵌设在中内密封槽和中外密封槽内;
所述下骨架设置为环形结构,下骨架的外侧壁呈环形排布设置有下外密封槽,密封圈嵌设在下外密封槽内,下骨架的内侧壁自上而下依次设置为下弧形部和下倾斜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53822.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