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温针作用的三金属丝内热式针灸针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56214.4 | 申请日: | 2021-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5017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03 |
发明(设计)人: | 高光勇;姚念民;曲鹏;刘玉莹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前沿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H39/08 | 分类号: | A61H39/08;A61H39/06 |
代理公司: | 青岛发思特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7212 | 代理人: | 刘涛 |
地址: | 255086 山东省淄博市高新区青龙***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作用 金属丝 内热 针灸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温针作用的三金属丝内热式针灸针,涉及内热式针灸电刺激治疗设备技术领域,针柄尾端可拆卸的连接有针封,针封分别设有测温连接部II、接地连接部、测温连接部,所述针体内壁与接地连接部连接;所述测温连接部与针体内的测温丝I一端连接,测温丝I另一端与加热丝连接,加热丝与针体内壁连接;测温丝I与加热丝连接处形成前端测温点,所述前端测温点位于针体内;测温丝II一端与测温丝I连接,另一端与测温连接部II连接,所述测温丝II与测温丝I连接处形成末端测温点;所述末端测温点位于针柄内。本发明通过三金属丝的设置,只进行尖端加热,且采用前端测温和末端测温的方式,解决了针体整体加热导致的烫伤皮肤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内热式针灸针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三金属丝的内热式针灸针。
背景技术
临床证明,热灸对于急、慢性肩、颈、胸、腰、骶棘肌劳损、椎间盘、椎间韧带损伤、关节炎症、关节损伤及软组织无菌性炎症的疼痛和功能障碍等病症的治疗,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上述的热灸治疗多数是采用艾蒿灸法,传统的艾蒿灸法因其没有精确的加热结构,无法做到对针体温度的控制,而现有的内热式针灸针大多是尖端测温,虽然能做到对针体温度的控制,但了保证效果,一般而言整个针体都需要加热,但由于皮肤附近对温度的变化感受比较灵敏,这就导致当皮肤深层温度达到预计效果时,针体位于皮肤附近的温度对皮肤而言已经很热,容易烫伤皮肤。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温针作用的三金属丝内热式针灸针,其采用前端测温和末端测温的方式,有效的保证了针体温度的控制,避免温度过高烫伤皮肤。
本发明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具有温针作用的三金属丝内热式针灸针,包括一体结构的针柄、针体、针头,针柄、针体、针头内部中空且互相连通,所述针柄尾端可拆卸的连接有针封,所述针封呈阶梯状依次渐低分别设有测温连接部II、接地连接部、测温连接部,所述针体内壁与接地连接部连接;所述测温连接部与针体内的测温丝I一端连接,测温丝I另一端与加热丝连接,加热丝在针头内经过弯折后另一端与针体内壁连接;测温丝I与加热丝连接处形成前端测温点,所述前端测温点位于针体内;测温丝II一端与测温丝I连接,另一端与测温连接部II连接,所述测温丝II与测温丝I连接处形成末端测温点;所述末端测温点位于针柄内。
优选的,所述测温连接部II、接地连接部、测温连接部之间各通过绝缘件隔开。
优选的,所述测温连接部II、接地连接部、测温连接部均为环形金属片。
优选的,所述测温连接部II和测温连接部之间形成热电动势T1,所述接地连接部和测温连接部之间形成热电动势T2,控制系统采集T1和T2温度,控制系统通过对T2温度的采集形成反馈,实现对加热丝的发热温度控制,当T1温度超过设定保护温度阈值时,控制系统控制加热丝降低加热温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三金属丝的连接,利用热电偶原理,不仅可以使测温在三金属丝连接点进行,还可以保证加热只在前端进行,避免了之前的单根金属丝整体发热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内热针灸针外观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内热针灸针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针封;2、针柄;3、针体;4、加热丝;5、针头;6、接地连接部;7、测温连接部;8、测温连接部II;9、测温丝I;10、测温丝II;11、前端测温点;12、末端测温点;13、绝缘层II;14、绝缘层I。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前沿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山东前沿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5621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