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次性可视肛门镜以及可视肛门镜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61530.0 | 申请日: | 2021-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2029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2 |
发明(设计)人: | 陈肖敏;蒋怡;李梁玉;江春才;李波;黄梦雅;李宏博;张家智;王卫东;王桃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优亿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31 | 分类号: | A61B1/31;A61B1/04 |
代理公司: | 杭州丰禾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4 | 代理人: | 王静 |
地址: | 317317 浙江省台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次性 可视 肛门 以及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次性可视肛门镜,包括肛门镜本体以及与该肛门镜本体活动连接设置的内芯,所述肛门镜本体内部具有前后延伸布置的操作通道,操作通道具有可供内芯通过的入口与出口,且该操作通道内被限定出可容设摄像组件的摄像腔,所述摄像腔自近端朝向远端延伸,并在远端形成插入口,所述内芯远端至少其部分的径向尺寸被构造成能够与肛门镜本体定位配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一次性可视肛门镜
背景技术
肛门镜常被用于观察和治疗肛肠疾病的一种传统医疗器材。肛肠疾病种类多样,症状相似,极易误诊,而肛门镜不仅可以直观的观察肛管、直肠末端及齿状线附近的病变,还可以进一步进行活体组织检查及其相关治疗,因此,可以检查直肠炎,直肠息肉,直肠癌,混合痔,肛乳头瘤,肛裂等肛门直肠疾病,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现有的肛门镜常用方法为:先作直肠指诊,然后右手持肛门镜并用拇指顶住芯子,肛门镜尖端应先涂上润滑剂,用左手拇指、食指将右臀拉开,显示肛门口,用肛门镜头部按摩肛缘,使括约肌放松;再朝脐方向缓慢插入,当通过肛管后改向骶凹进入直肠壶腹部;然后将肛门镜内芯取出取出后要注意芯子上有无血渍及血渍的性质,若直肠内有分泌物,可用镊子钳上棉花球擦净,然后再详细检查;查看粘膜颜色,注意有无溃疡、息肉、肿瘤及异物,再将肛门镜缓缓地向外抽出,在齿线处注意内痔、肛乳头、肛隐窝或肛瘘内口等。医生在使用传统的肛门镜检查时,通常需要凑近观察,内部粘膜无法全面看清,误诊的可能性较大,在需要采样的情况下,操作不便。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能一种操作方便且能实时观察肛门内部情况的一次性可视肛门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次性可视肛门镜,包括肛门镜本体以及与该肛门镜本体活动连接设置的内芯,所述肛门镜本体内部具有前后延伸布置的操作通道,操作通道具有可供内芯通过的入口与出口,且该操作通道内被限定出可容设摄像组件的摄像腔,所述摄像腔自近端朝向远端延伸,并在远端形成插入口,所述内芯远端至少其部分的径向尺寸被构造成能够与肛门镜本体定位配合,本技术方案操作通道的内径被构造成可容纳摄像腔以及内芯,摄像腔的布局不会影响内芯在操作通道内插拔,可实现放置肛门镜进入患者体内的过程可实时观察,防止错位,同时避免了将摄像腔设置在内芯上,当内芯拔出后无法监测取样结果的情况;此种技术方案中,摄像腔可安装在肛门镜本体内壁上、插入口从侧部穿出,或摄像腔插入口从入口处穿出。
作为优选方案的,所述插入口被构造成贯穿入口设置或者被限定在入口处,即摄像腔与内芯共用一个操作通道入口。
作为优选方案的,所述内芯具有供医护人员操作的操作部以及自操作部向前延伸的伸出部,所述操作通道具有定位壁,所述伸出部外壁至少部分向定位壁径向延伸形成与定位壁定位配合的定位部,定位部与定位壁配合以将操作部限定在入口外,防止内芯向患者体内方向滑脱,造成操作不便。
作为优选方案的,所述摄像腔的前端向内弯曲形成倾斜部,摄像腔前端采用软质材料制成,以实现多方位转动,以扩大了摄像组件的观察范围与空间。
作为优选方案的,现有临床上的肛门镜内芯的前端通常为半球形,摄像腔若从入口穿出,则内芯无法与肛门镜本体配合使用,基于此,会考虑将摄像腔设置在内芯中间,但如此设计的弊端是当肛门镜放置到位时,医生会将内芯取出进行下一步操作,内芯取出后,则无法继续观察内部操作情况;因此将摄像腔设置在操作通道最佳,可实现对整个手术或检查过程中的肛门内情况的观察与监测,基于此,本技术方案中,将定位部设一缺槽以供插入口穿出,改变内芯远端结构,避免实现可视功能对内芯操作造成的影响,同时内芯的定位部能防止内芯往近端滑脱。
作为优选方案的,所述的定位壁可为操作通道形成在近入口处的周向壁,此时定位部与周向壁的配合方式为卡接配合,或者自入口处径向向外形成的顶壁,此时顶壁与定位部的配合方式为止挡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优亿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优亿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6153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