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木构架节点加固的卡槽式L形带加劲肋连接件及其制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62975.0 | 申请日: | 2021-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3136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4 |
发明(设计)人: | 董宏英;金运建;曹万林;梁旭;张建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G23/02 | 分类号: | E04G2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刘萍 |
地址: | 10012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构架 节点 加固 卡槽式 加劲 连接 及其 制作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木构架节点加固的卡槽式L形带加劲肋连接件及其制作方法,包括槽型钢板、三角加劲肋、叉形钢板条、木螺丝等;加固过程包括将预留好孔洞的横向槽型钢板及竖向槽型钢板之间进行焊接处理,并将三角加劲肋焊接在钢板相应位置,而后将其放置在梁柱节点对应位置,再利用木螺丝通过槽型钢板及叉形钢板条上预留的孔洞旋进木材,将加固件固定即可,全过程组装方便,效率高。槽型钢板在端部弯折成直角使得整体成槽型以便卡在梁柱上,叉形钢板条连接上下加固件,使得整个加固件整体性强,利用木螺丝通过预留孔洞旋进木材,能同时提供抗拉及抗剪能力,加固效果明显。该连接件整体性强,装配化程度高,组装简便,对木材损坏小。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木构架节点加固的卡槽式L形带加劲肋连接件及其制作方法,属于建筑结构加固领域。
背景技术
木结构在我国应用的非常广泛,经过了历代的演变,建筑技术的日趋成熟,出现了多种多样连接构造形式,形成了“南穿斗,北抬梁”的基本格局。在部分偏远的农村地区由于木材就地取材方便,建造成本较低,同时村民具有丰富的建造经验,使得现今仍存在大量的木结构建筑。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知识的指导,这些建造出来的木结构建筑大多在结构设计与节点连接处存在缺陷,从而抗震性能较差,有时甚至出现“小震大害”的现象,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震后灾害现场表明,木结构建筑主要出现了构件损坏,节点破坏,整体倒塌等破坏形式,其中又以节点破坏最为常见。传统木结构的节点形式主要采用榫卯节点,其在地震中经常发生拔榫、折榫,产生变形等破坏,故亟需对木结构节点进行有效的加固。
传统加固木结构节点的方法主要有扁钢加固、扒钉加固及碳纤维加固等,这些加固方式大多是从增加木结构节点刚度出发,增强节点抗剪和抗拔出能力,但这些加固方式也有一定的限制,扒钉加固和扁钢加固需要在木结构中贯穿螺栓,对木材损害较大,极大的影响木结构整体强度,碳纤维加固需要结构胶将其固定,只适用于一些损坏程度较小的结构。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木结构节点加固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木构架节点加固的卡槽式L形带加劲肋连接件及其制作方法,以解决现有木结构节点加固构件中存在的施工难度大、造价成本高、对木结构损坏程度较高等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用于木构架节点加固的卡槽式L形带加劲肋连接件,包括木柱(1),木梁(2),横向槽型钢板(3),竖向槽型钢板(4),三角加劲肋(5),叉形钢板条(6),抗拔木螺丝(7)及抗剪木螺丝(8)。首先在横向槽型钢板(3)、竖向槽型钢板(4)及叉形钢板条(6)相应位置为木螺丝穿孔预留孔洞,横向槽型钢板(3)与竖向槽型钢板(4)之间进行焊接处理,并将其放置在木柱(1)和木梁(2)的对应位置,再将三角加劲肋(5)焊接在钢板相应位置处,最后利用抗拔木螺丝(7)及抗剪木螺丝(8)通过预留的孔洞旋进木材,将横向槽型钢板(3)、竖向槽型钢板(4)和叉形钢板条(6)固定即可。
所述的木柱(1)及木梁(2)采用通常的松木或杉木制成,根据需求制作相关尺寸,木梁(2)截面宽度小于或等于与之贴齐的木柱宽度,可以采用常见的透榫、半榫等连接形式。具体情况见图1
所述的横向槽型钢板(3)及竖向槽型钢板(4)采用Q345级热轧钢材,厚度为2mm,制成与木构架相匹配的尺寸,横向槽型钢板(3)与木梁相匹配,竖向槽型钢板(4)与木柱相匹配,两者之间进行焊接处理,角度与梁、柱的角度相同。横向槽型钢板(3)与竖向槽型钢板(4)在端部处弯折成直角使整体成槽型,再在相应的位置预留孔洞,方便后续木螺丝贯通与木构架连接。具体情况见图5
所述的三角加劲肋(5)采用Q345级热轧钢材,厚度为3mm,加劲肋边长不超过槽型钢板的高度,布置在槽型钢板两边的中心位置,将两者接触面进行打磨、焊接处理,在焊接的过程中要严格控制焊缝的质量。具体情况见图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6297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 下一篇:一种汽车用卡簧成型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