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力电缆生产用外部形状变形检测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65372.6 | 申请日: | 2021-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2415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9 |
发明(设计)人: | 袁一鸣;陆华才;王喆;黄宜庆;张艳;娄柯;葛愿;刘世林;黄海生;徐达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B11/16 | 分类号: | G01B11/16;G01B11/24 |
代理公司: | 北京风雅颂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03 | 代理人: | 徐尼云 |
地址: | 241000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力电缆 生产 外部 形状 变形 检测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力电缆生产用外部形状变形检测装置,涉及电缆检测设备技术领域,为了检测电缆表面,所述检测装置包括安装架,固定安装在地面上;引导轮,数量为两个以上,分别设置在安装架上表面两端;牵引模块,设置在安装架上,包括设置在安装架上的牵引电机和设置在安装架上的绞盘;牵引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绞盘动力连接;检测模块,设置在引导轮中间,包括在安装架上的检测架、设置在检测架上的检测头和设置在检测架上驱动检测头转动的驱动电机;待检测的电力电缆依次穿过引导轮、检测模块和引导轮后缠绕在绞盘上,通过牵引模块牵引待检测电力电缆运动,进而让检测模块无接触的检测电力电缆,既保证了检测效率,又避免了伤害电缆表面。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缆检测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电力电缆生产用外部形状变形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电力电缆的基本结构由线芯、绝缘层、屏蔽层和保护层四部分组成。电力电缆是用于传输和分配电能的电缆,电力电缆常用于城市地下电网、发电站引出线路、工矿企业内部供电及过江海水下输电线。在电力线路中,电缆所占比重正逐渐增加。随着中国电力工业、数据通信业、城市轨道交通业、汽车业以及造船等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电线电缆的需求也将迅速增长,未来电线电缆业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电力电缆是在电力系统的主干线路中用以传输和分配大功率电能的电缆产品。
电力电缆的生产制造过程中,需要对电力电缆的外观是否变形进行检验,现有的检验方式是通过采用人工对电力电缆的外观进行检验,这样不仅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由于人为工作的原因可能导致漏检,导致生产效率和准确率都较低,另外现有的少数自动电缆生产用检验装置是通过设置与电缆直径稍大一点金属环,若电缆变形过大,电缆推动金属环触碰开关,从而提示检测人员,但是不可变形的金属环容易导致电缆的外侧二次损伤变形,且金属环与电缆的摩擦较大,由于电缆成批检测,这种检测方式需要多次的暂停来查看不合格的原因,而且电缆的外侧不易观察,从而导致检测效率低、检测不精准,进一步大大的降低了电缆检测的效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电力电缆生产用外部形状变形检测装置。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力电缆生产用外部形状变形检测装置,为有效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的技术问题。
基于上述目的发明提供的一种电力电缆生产用外部形状变形检测装置,包括安装架,固定安装在地面上;引导轮,数量为两个以上,分别设置在安装架上表面两端;牵引模块,设置在安装架上,包括设置在安装架上的牵引电机和设置在安装架上的绞盘;牵引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绞盘动力连接;检测模块,设置在引导轮中间,包括在安装架上的检测架、设置在检测架上的检测头和设置在检测架上驱动检测头转动的驱动电机;待检测的电力电缆依次穿过引导轮、检测模块和引导轮后缠绕在绞盘上,通过牵引电机驱动绞盘转动,进而带动待检测的电力电缆穿过检测模块。
可选的,所述检测架包括安装在安装架上的支撑脚和两个设置在支撑脚上的安装桶,两个安装桶之间设有间隙,所述检测模块设置在间隙上。
可选的,所述检测头包括设置在间隙上的运动环和设置在运动环内部的测距器,所述运动环的外表面与驱动电机动力连接,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设有橡胶辊,通过橡胶辊压迫所述运动环的外表面,当所述驱动电机驱动橡胶辊转动时,会带动运动环在检测架上转动,进而带动测距器绕运动环的轴线转动,进而可以检测检测架内部的电力电缆的表面。
可选的,所述测距器为激光测距器。
可选的,所有所述引导轮上端的连接线与所述安装桶的轴线重合。
可选的,所述绞盘包括圆板和垂直设置在圆板上定位轴,所述圆板上设有定位销,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绞盘上的收集盘,所述收集盘的两端上设有定位孔,中间位置设有安装通孔,所述收集盘通过安装通孔安装在定位轴上并被定位销与定位孔配合定位。
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申请提出一种电力电缆生产用外部形状变形检测装置,通过牵引模块牵引待检测电力电缆运动,进而让检测模块无接触的检测电力电缆,既保证了检测效率,又避免了伤害电缆表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工程大学,未经安徽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6537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