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河道淤泥综合治理生态修复技术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70020.X | 申请日: | 2021-06-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8916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4 |
发明(设计)人: | 李光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德清华得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B3/02 | 分类号: | E02B3/02;E02B7/00;C02F11/12;C02F11/00;C02F3/34;C02F101/30 |
代理公司: | 杭州昱呈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303 | 代理人: | 周朝 |
地址: | 313200 浙江省湖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河道 淤泥 综合治理 生态 修复 技术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河道淤泥综合治理生态修复技术,涉及河道生态治理技术领域,包括对河道进行截流;淤泥沉降处理;抽出河水并将淤泥晒白;对淤泥进行高温火喷烧,无需将淤泥从河道底部抽出或挖出,不会对水体环境造成破坏,冷水冲刷后混入有机肥料进行搅拌,有机肥料包括肥沃土,陶粒砂,煤渣,生物沙和有机沙,使含少量有机物的淤泥转变为富含养分的有机肥,促进水生植物的生长,有助于提高治理效果和生态修复速度;拆坝放水并二次投入微生物菌进行淤泥激活处理;在河道底部种植沉水植物,并在水中上放养水生动物和微生物。本治理方法高效、环保、节约资源等诸多优点,有益于河道生态的持续性修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河道生态治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河道淤泥综合治理生态修复技术。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工业化的不断发展,污水的排放量逐年大幅增加,大量污水直接排放进入河流,再加上降雨使得河岸地表的产流、产沙和产污重新进入河流循环系统,导致河道水流流速减慢,不少河道的淤积面抬高,且由于淤泥中所含丰富的氮、磷和有机污染物将直接或间接进入水体和周边土壤,氮、磷元素的增加会使水质产生严重富营养化,淤泥中的有机污染物种类繁多,大多数有机污染物性质稳定、毒性大,具有致癌、致突变作用,会严重影响水生生态系统。
现有的河道生态治理方法大多数都只是针对河水治理的一个方面,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综合治理方案,治理效果片面且持续时间短暂,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河水污染问题,也有一部分河道生态治理方法是针对河道底部淤泥的治理,并能达到一定的治理效果,但在治理淤泥时需要将淤泥抽出或挖出,容易对水体环境造成破坏,且处理后淤泥有机物含量下降,影响水生植物的生长,导致河道生态恢复速度较慢。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河道淤泥综合治理生态修复技术,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了实现以上的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新型河道淤泥综合治理生态修复技术,包括以下步骤:
S1:在河道清淤段的两端采用堤坝封堵的方式对河道进行截流;
S2:对封堵河道内的淤泥进行沉降处理;
S3:通过水泵将河道内的河水抽干,并对河道底部堆积的淤泥进行曝晒直至淤泥变白;
S4:对河道底部曝晒后的淤泥进行高温火喷烧;
S5:在喷烧完毕后的淤泥中混入有机肥料;
S6:拆除截流堤坝,使河水重新流入河道清淤段,并进行淤泥激活处理;
S7:在河道底部种植沉水植物,并在水中上放养水生动物和微生物。
进一步的,有机肥料按质量份数由以下组分组成:肥沃土50份,陶粒砂25份,煤渣10份,生物沙10份,有机沙5份。
进一步的,S1中进行截流之前可在河道一侧的河岸边预挖引水渠,引水渠绕过河道清淤段并且其两端与河道直接连通。
进一步的,S2中的沉降处理是在封堵的河道内投入微生物菌,静置25~30天。
进一步的,S3中河底堆积的淤泥进行曝晒之前,可在淤泥中撒入石灰粉和铁粉对淤泥进行杀菌消毒处理,石灰粉与铁粉的混合比例为3:1。
进一步的,S4中的高温火喷烧的基本步骤包括:先采用100℃~200℃的喷射温度对淤泥表面喷烧1~2秒,之后采用600℃~700℃的喷射温度对淤泥表面喷烧3~6秒,最后采用高压水枪对淤泥表面冲刷2~3秒。
进一步的,S6中的淤泥激活处理是在河道中投入微生物菌,静置10~15天,通过微生物菌来激活淤泥中的有机物,使水质在淤泥的影响下得到净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德清华得环保设备有限公司,未经德清华得环保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7002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油脂脱色方法
- 下一篇:一种检测透明质酸中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残留含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