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解决城市内涝的道路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70461.X | 申请日: | 2021-06-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3117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4 |
发明(设计)人: | 刘世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世江 |
主分类号: | E03F5/10 | 分类号: | E03F5/10;E03F3/02;E01C11/22;E01C1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盛凡智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6 | 代理人: | 倪建娣 |
地址: | 150060 黑龙江省***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解决 城市 内涝 道路 结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解决城市内涝的道路结构,包括人行道,所述人行道下方设有三个滞水箱,三个滞水箱底部通过横向排水管贯通连接;所述滞水箱顶部设有进水口,所述滞水箱之间设有地基层;所述人行道表面为坡面,所述进水口位于坡面低处;最端部的滞水箱远离所述横向排水管的端部设有总排水管。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结构明确,实施方便,利用滞水箱和横向排水管,能够避免水墙效应,从而达到排除低洼路段积水的效果。滞水箱与滞水井、人工湖等相配合,可以减少暴雨对低洼城区的水淹程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市场推广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解决城市内涝的道路结构。
背景技术
我国在城市规划建设方面起步较晚,城市扩张的速度超过了城市原本的规划,城市硬化面积也不断增加;极端天气情况的频发,加之城市排水系统本身设计之初没有考虑到当今复杂的水务环境,城市积水与内涝现象频繁发生。在雨季因极端天气引起的城市内涝给市政、交通管理部门带来巨大的压强,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经济甚至生命损失。
城市内涝严重的深层原因,是城市规划不科学、不合理,路桥建设不规范、不科学,为了降低成本,减少桥梁长度,刻意降低桥下路面标高,认为形成低洼路面,目的是满足大型车辆通过。任何道路两侧人行道都是高于行驶路面的,两侧人行道成了认为的挡水墙。雨季排水只能依靠地下排水管道,出于成本考虑,地下排水管道的通过能力很少有超过最大暴雨的汇集水量的。还有一点大部分排水管线设计者没考虑的“水墙效应”。在没有高流速、大水量的时候,不会产生水墙效应,而暴雨天气就会产生水墙效应。此时,排水管线内的水流侧面像墙体一样坚硬,低洼地带由于水位差小,就是同等水量,产生的冲击力不够大,没能力冲破水墙的阻碍,水流不进去,只能积在低洼路面上,形成积水地带。
因此,一种能快速排水的道路结构亟待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提供一种解决城市内涝的道路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解决城市内涝的道路结构,包括人行道,所述人行道下方设有三个滞水箱,三个滞水箱底部通过横向排水管贯通连接;
所述滞水箱顶部设有进水口,所述滞水箱之间设有地基层;
所述人行道表面为坡面,所述进水口位于坡面低处;
最端部的滞水箱远离所述横向排水管的端部设有总排水管。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总排水管指向附近海拔较低处的排水系统,所述排水系统为滞水井、人工湖中的至少一种。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进水口尺寸与暴雨流量相匹配。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滞水箱的尺寸与路段暴雨汇集水量相匹配。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结构明确,实施方便,利用滞水箱和横向排水管,能够避免水墙效应,从而达到排除低洼路段积水的效果。滞水箱与滞水井、人工湖等相配合,可以减少暴雨对低洼城区的水淹程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市场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所示:1、人行道,2、滞水箱,3、横向排水管,4、进水口,5、地基层,6、总排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世江,未经刘世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7046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