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电网的多能互补储能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76237.1 | 申请日: | 2021-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8903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01 |
发明(设计)人: | 徐巍峰;徐鹏建;蒋涛;余彬;陈军良;翁利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中新电力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浙江中新电力工程建设有限公司自动化分公司;国网浙江杭州市萧山区供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3/32 | 分类号: | H02J3/32;H02J7/00;H02B1/30;H02B1/32 |
代理公司: | 杭州融方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66 | 代理人: | 沈相权 |
地址: | 311201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电网 多能 互补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新型电网的多能互补储能系统及方法,承载机构包括活动槽、承载槽,活动槽开设在充电座的内部,承载槽对称开设在充电槽内表面底部的左右两侧,活动槽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有条板,条板顶部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柱,活动槽内表面顶部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支撑槽,两个支撑柱的外表面均与支撑槽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本发明涉及多能互补储能技术领域。该基于新型电网的多能互补储能系统及方法,承载板定将模块电池从充电槽内部顶出,使得模块电池脱离了与外部电路的电性连接,从而避免了触电的危险,通过上述结构的组合解决了现有装置模块电池采用直接抽取容易导致人员触电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多能互补储能技术领域,具体为基于电网的多能互补储能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参考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212627219U,公开日为:2021-02-26,公开了一种配电网和新能源电网智能互补储能装置,包括传统配电网系统及设备、储能控制箱、储能电池柜、集控箱、充电负载,所述的传统配电网系统及设备由光伏太阳能电池板、电气板、进出线断路器构成,进出线断路器连接集控箱,所述的储能控制箱内设有储能电池柜和集控箱,储能控制箱顶部安装光伏太阳能组件。
该装置虽然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节能环保,用来解决充电设施布点困难、储能设施标准不一运用受限、新能源与传统电网并网功率输出不稳定等问题,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模块电池取出时仍然与储能电池柜电性连接进行充电,该装置采用直接用手抽取模块电池,此做法在高电压时人员直接接触充电的模块电池容易触电,因此需要提供一种装置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基于电网的多能互补储能系统及方法,解决了现有装置模块电池采用直接抽取容易导致人员触电的问题。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基于新型电网的多能互补储能系统,包括与外部电网电性连接的控制柜、充电柜,所述充电柜的外表面与控制柜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充电柜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有隔板,所述隔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充电座,所述充电座的顶部开设有充电槽,所述充电槽的内表面活动连接有模块电池,所述充电座的内部设置有承载机构。
所述承载机构包括活动槽、承载槽,所述活动槽开设在充电座的内部,所述承载槽对称开设在充电槽内表面底部的左右两侧,所述活动槽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有条板,所述条板顶部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柱,所述活动槽内表面顶部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支撑槽,两个所述支撑柱的外表面均与支撑槽的内表面滑动连接,两个所述支撑柱的顶部均固定连接有承载板,两个所述承载板的顶部均与模块电池的底部活动连接,两个所述承载板的外表面均与承载槽的内表面相卡接,所述活动槽内表面的左右两侧分别滑动连接有第一活动板和第二活动板,所述第一活动板和第二活动板的外表面通过限位组件和驱动组件与条板的外表面活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限位组件包括左右两个第一限位槽和左右两个第二限位槽,两个所述第一限位槽对称开设在活动槽内表面的左右两侧,两个所述第二限位槽对称开设在活动槽内表面的左右两侧。
优选的,两个所述第一限位槽的内表面均活动连接有第一限位杆,两个所述第一限位杆互相靠近的一端均与第一活动板的外表面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第一限位槽的内表面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与第一限位杆的外表面固定连接。
优选的,两个所述第二限位槽的内表面均活动连接有第二限位杆,两个所述第二限位杆互相靠近的一端均与第二活动板的外表面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第二限位槽的内表面均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与第二限位杆的外表面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板和伺服电机,所述驱动板的外表面与充电座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伺服电机的外表面与驱动板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端与驱动板的内部贯穿转动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中新电力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浙江中新电力工程建设有限公司自动化分公司;国网浙江杭州市萧山区供电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中新电力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浙江中新电力工程建设有限公司自动化分公司;国网浙江杭州市萧山区供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7623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