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二氧化碳闭式循环的干热岩发电系统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110677949.5 申请日: 2021-06-18
公开(公告)号: CN113374659B 公开(公告)日: 2023-05-09
发明(设计)人: 王辉;荆少东;庞会中;刘海丽;李清方;李毅;张新军;桂召龙;张建;徐辉;于惠娟;张婕;张舒漫;陆胤军;黄少伟;郭长会;周航兵;孟祥峰;闫丹丹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中石化石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F03G4/06 分类号: F03G4/06;F01K25/10;F01K13/00
代理公司: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11569 代理人: 王爱涛
地址: 100728 北***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基于 二氧化碳 循环 干热岩 发电 系统
【说明书】:

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二氧化碳闭式循环的干热岩发电系统。该系统包括:地下的岩层取热子系统和地上的热能发电子系统,岩层取热子系统用于在单井中采用双管循环工艺使COsubgt;2/subgt;从岩层中取出热量并携带到地面,地上热能发电子系统用于对携带热量的COsubgt;2/subgt;膨胀机做功,将热能转化为电能。本发明拟通过干热岩单井闭式循环、热管换热器强化传热技术实现干热岩高效取热;优化超临界COsubgt;2/subgt;动力循环系统流程,借鉴补气增焓原理强化余热能回收能力,开发COsubgt;2/subgt;分流再热、分级做功技术,通过复叠式动力循环来提高热能利用效率,增强了循环系统对于大温差热源的适应性、弱化大流量场合的设备放大适应性问题和并强化空间紧凑性,为干热岩热功转化发电提供一种高效的动力循环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干热岩热功转换发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二氧化碳闭式循环的干热岩发电系统。

背景技术

干热岩一般是指温度为150~550℃,埋深数千米,内部不存在流体或仅有少量地下流体的高温岩体。而经过压裂后改善渗透性的干热岩系统又称之为增强型地热系统(EGS),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被证明是对人类十分友好的洁净新能源。由于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干热岩开发利用对人类环境产生污染和破坏较小,被认为是替代常规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等)的一种具有较大潜力的能源形式。因此,合理开发利用干热岩资源,对于缓解能源局势的紧张、改善能源结构、倡导节能环保行动并最终实现低碳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CO2代替水作为增强型地热系统载热剂的新理念,其优势在于:超临界CO2在钻井、压裂等方面效果较好,有望在CO2热储建造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相同的岩石条件下受到更小的流动阻力、具有更大的渗透系数和传热性能,CO2可能比水获得更多的热流量;产出井出口CO2处于超临界状态,相比于水蒸汽朗肯循环,超临界CO2可直接进入高温高压透平进行做功,出口工质状态为超临界状态并远离湿蒸汽区,不存在类似汽轮机出口乏汽干度低的现象,在热效率、材料耐腐性、系统简化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

现有技术中对于干热岩的取热过程均为开式过程,即CO2从一口井(注入井)注入到干热岩压裂带中,并通过渗流方式与岩层直接接触换热来获取热量,并从另外一口井举升到达地面,如此过程可能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CO2在岩层中可能溶解携带大量烃类及各种杂质气体达到地面并进入大气生态圈,对地面环境会造成不利影响;(2)CO2与地层中的水结合产生碳酸,会造成地质酸化,破坏当地地质结构,增加了塌陷等灾害风险;(3)含水CO2达到地面以后可能会对管道设备产生一定的腐蚀破坏;(4)难免会有部分CO2扩散到岩石深处而流失,不仅流量不足影响出力,还需要定期补充工质,进而影响整个增强型地热发电系统的稳定性和经济可靠性;(5)通过至少两口井实现CO2的注入取热和地面回收,造成钻井完井费用较高进而影响开发经济性;(6)驱替式开采和多井筒流动,造成工质需要经历较长的流动通道,能耗损失增大,降低了系统的经济性;(7)目前地面系统采用较为常规的布雷顿或者郎肯循环,热源温度和流量变化频繁时,热源热阱不匹配会造成效率低下。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二氧化碳闭式循环的干热岩发电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一种基于二氧化碳闭式循环的干热岩发电系统,包括:地下的岩层取热子系统和地上的热能发电子系统,所述岩层取热子系统用于在单井中采用双管循环工艺使CO2从岩层中取出热量并携带到地面,所述地上热能发电子系统用于对携带热量的CO2膨胀机做功,将热能转化为电能;

所述热能发电子系统包括:高压膨胀机、低压膨胀机、发电机、高温回热器、冷却器、增压单元和低温回热器;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中石化石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中石化石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7794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