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A柱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80854.9 | 申请日: | 2021-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3538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9 |
发明(设计)人: | 王艺璇;袁亮;陈玮;彭亮亮;康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04 | 分类号: | B62D25/04;B62D25/18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俞鸿;高炳龙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结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A柱结构,其包括侧围外板和翼子板连接组件,所述侧围外板的A柱末端为封闭设计,所述侧围外板的A柱末端在前门上铰链区域开始沿车身方向折弯,弯折角度β为120°‑170°,所述侧围外板的A柱末端设置有第一吸皱结构,所述侧围外板的A柱下部设置有第二吸皱结构。本发明具有侧围成形性好、密封性好的优点,同时保证了零件沿用、降低了成本,增大了车辆的造型空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A柱结构,属于白车身设计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汽车A柱结构。
背景技术
车型开发时,由于平台件限制了A柱下部最前端的X向位置,以及造型A柱尖点的位置尖锐,比较靠前,使得侧围外板在A柱前段的布置空间受限且A柱尖点位置属于易起皱区域,若按照传统的方式,考虑A柱尖端前部需要60mm以上的防起皱过度区域、侧围拔模斜度要求以及焊接或涂胶搭等尺寸需求,则A柱防起皱过度区域必然不足,侧围外板会产生严重的起皱问题。
中国发明专利CN102730073A的说明书中公开了一种汽车侧围外板A柱末端结构,在侧围翻边深度较大时,提升侧围在翼子板分件区域的表面品质,解决侧围外板在翼子板分件区域的开裂现象、侧围外板焊接边的叠料现象和侧围外板侧壁的起皱现象。本发明的汽车侧围外板A柱末端结构包括侧围外板和翼子板,所述侧围外板的侧部具有深度大于25mm的翻边,侧围外板的末端设有台阶,所述翼子板和侧围外板之间设有分件线,关键在于所述侧围外板的台阶的末端为开口结构。该发明的汽车侧围外板A柱末端结构虽然在满足侧围车身功能设计要求时,简化了冲压工艺,提高了质量和外观品质,减少了整车开发成本,缩短了整车开发周期,具有很好的实用性,但是其仍然存在以下缺陷:1.该发明的侧围外板尖端为开口结构,虽然成型难度降低,但是与A柱加强板匹配存在间隙,会导致涂胶密封困难;2.为匹配侧围外板开口结构,A柱加强板也需要鼓起相应特征,A柱加强板成型困难3.由于侧围外板和A柱加强板具有此特征,故焊接有效平面减少,焊点个数减少,进而降低车身在A柱区域的刚性4.该技术对于侧围外板与翼子板的分缝线位置要求位于A柱上,A柱美观性较差,且角度要求80°,不符合当今造型发展趋势。
中国发明专利CN102381359A的说明书中一种汽车侧围外板与翼子板分件区域的结构,包括侧围外板和翼子板分件区域,侧围A柱末端采用封闭设计,其特征在于:翼子板分件处侧围最高点和焊接边之间的距离H与翼子板分件线到侧围A柱末端之间的距离W成反比,并且翼子板分件处侧围最高点和焊接边之间的距离H小于翼子板分件线到侧围A柱末端之间的距离W,型面在翼子板分件线到侧围A柱末端之间区域的过渡G平缓。该发明对于侧围外板与翼子板的分缝线位置要求位于A柱上,A柱美观性较差,且角度要求80°,但其不符合当今造型发展趋势。同时该发明要求W段尽可能过度平缓,W≥60mm,但随着造型尖锐化发展,以及部分车型受地板平台件影响,W段空间被压缩。该发明无法解决W段长度有限的情况下A柱的起皱及侧围外板、翼子板里板加强板、A柱加强板的布置问题。
中国发明专利CN111619675A的说明书中一种汽车侧围外板结构,汽车侧围外板结构的A柱具有用于与翼子板和发动机盖外板搭接的前安装端,在汽车侧围外板结构的长度方向上,前安装端设有呈朝下倾斜的前端凸筋,前端凸筋沿汽车侧围外板结构朝向车外的方向突出设置,在汽车侧围外板结构朝向车内的方向上,前安装端在前端凸筋的侧部凹设有前端凹筋。该发明通过前端凸筋和前端凹筋两者的配合,可提升A柱强度,大幅改善A柱前端容易起皱和开裂的问题,但是其侧围位置占用空间较长,且其前部仍有侧围结构,当由于造型或者地板平台件限制时,该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由于及前部结构过长不可行。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A柱结构,其具有侧围成形性好、密封性好的优点,同时保证了零件沿用、降低了成本,增大了车辆的造型空间。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A柱结构,包括侧围外板和翼子板连接组件,所述侧围外板的A柱末端为封闭设计,所述侧围外板的A柱末端在前门上铰链区域开始沿车身方向折弯,弯折角度β为120°-170°,所述侧围外板的A柱末端设置有第一吸皱结构,所述侧围外板的A柱下部设置有第二吸皱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8085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无痛包皮环切器
- 下一篇:热处理设备及钕铁硼磁体的扩散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