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散射通信系统的均衡方法、系统、计算机设备、处理终端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81608.5 | 申请日: | 2021-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9777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9 |
发明(设计)人: | 郭漪;陈镇涛;毛晶晶;孙柏昶;刘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4L25/03 | 分类号: | H04L25/03;H04B7/22 |
代理公司: | 西安长和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61227 | 代理人: | 黄伟洪 |
地址: | 710071 陕西省***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散射 通信 系统 均衡 方法 计算机 设备 处理 终端 | ||
本发明属于散射通信系统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散射通信系统的均衡方法、系统、计算机设备、处理终端,给出SC‑FDE系统模型,并针对非线性均衡算法对数据帧结构进行设计;对基于MMSE的HDFE均衡算法进行分析;提出一种HDFE‑MMSE‑RISIC均衡算法,利用HDFE均衡器完成数据符号的判决,提高了均衡算法的性能。本发明提出的HDFE‑MMSE‑RISIC均衡算法,通过HDFE均衡器的反馈滤波计算,提高了均衡计算过程的判决反馈结果准确性,之后利用该判决结果进行RISI的估计,从而进一步提高残余码间干扰结果的正确性。通过基于SC‑FDE系统下的散射信道下的仿真分析,该改进的均衡算法有较为明显的误码性能的提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散射通信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散射通信系统的均衡方法、系统、计算机设备、处理终端。
背景技术
目前:对流层散射通信作为一种超视距的通信方式,因为保密性强、抗干扰强等特点,在军事通信领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散射通信中存在多径效应和多普勒效应,往往会造成接收信号的时间和频域的弥散失真。并且随着通信速率的提高,其对传输信号的干扰变得不可忽视。
目前主流的对流层散射通信系统主要包括OFDM和SC-FDE系统。OFDM载波调制方式通过将衰落信道划分为并行的子载波信道,从而能够有效的对抗信道衰落影响,并且有着较低的实现复杂度以及较高的频谱利用率等优点,然而由于散射发射机功率有限,OFDM的峰均比问题成为掣肘,同时容易遭受载波频偏和相位噪声影响。而另一方面,SC-FDE通过在频域进行均衡计算,能够实现与OFDM相似的复杂度以及性能表现,并且受发射机功放的非线性影响小,因此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在SC-FDE系统中,针对频选衰落严重的信道,受符号间干扰影响较为明显,从而降低了传统的线性频域均衡算法的性能。
通过上述分析,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及缺陷为:
在SC-FDE系统中,针对频选衰落严重的信道,受符号间干扰影响较为明显,降低了传统的线性频域均衡算法的性能。
解决以上问题及缺陷的难度为:为了减少ISI干扰,提高系统的误码性能,需要对传统的均衡算法进行改进,并设计合理的均衡器结构,从而进一步减少已检测符号带来的码间干扰的影响。而基于MMSE的HDFE均衡算法,通过反馈计算完成均衡,然而其依然存在残留的码间干扰,在衰落严重的信道中,这种干扰变得不容忽视,因此需要对该均衡算法做出改进。这里首先需要对基于MMSE的HDFE均衡算法进行详细研究,结合理论分析,从而得到该均衡算法前馈线性计算中的残留码间干扰值,之后需要对时域反馈均衡计算结构进行合理的设计搭建,从而通过反馈计算减少残留码间干扰的影响,提高均衡算法的性能。
解决以上问题及缺陷的意义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HDFE-MMSE-RISIC均衡算法,通过利用基于MMSE的HDFE均衡算法,提高了均衡后的符号选择判决性能,在此基础上,计算均衡后的残留码间干扰,并通过时域反馈计算进一步消除了已检测符号带来的符号间干扰。相较于传统的均衡算法,该改进的HDFE-MMSE-RISIC均衡算法在频选衰落较为严重的散射信道下,均衡性能有进一步的提升,从而能够获得更好的误码性能。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散射通信系统的均衡方法、系统、计算机设备、处理终端。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散射通信系统的均衡方法包括:
步骤一,给出SC-FDE系统模型,并针对非线性均衡算法对数据帧结构进行设计;从而能够结合该系统下误码率曲线的结果对均衡算法性能进行对比分析;
步骤二,对基于MMSE的HDFE均衡算法进行分析,该算法通过前馈频域均衡以及时域的反馈滤波计算,减少了ISI的干扰;通过理论研究,该均衡算法存在残留的码间干扰,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均衡算法性能,需要对该RISI干扰做出进一步的分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未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8160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