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河道淤泥的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83150.7 | 申请日: | 2021-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6464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8 |
发明(设计)人: | 黄超;林文鑫;李艺芳;张佳波;赖志成;尤旺龙;曹瑞良;徐林筝;唐杰;王明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建一局华江建设有限公司;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1/00 | 分类号: | C02F11/00;C02F11/02;C02F11/121;C05F15/00;C05F17/00;C02F101/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国序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895 | 代理人: | 高芳;朱婷婷 |
地址: | 100161 北京市丰***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河道 淤泥 处理 方法 | ||
一种河道淤泥的处理方法,包括步骤如下:步骤一,对淤泥进行固体废物浸出毒性鉴别检测;步骤二,对淤泥中的重金属进行螯合固化;步骤三,根据螯合好的淤泥的重量,按比例先加入猪粪和食用菌包废弃物进行搅拌,待有渗滤液产生时再加入食用菌包废弃物;步骤四,加入高效生物菌进行搅拌;步骤五,搅拌均匀后用铲车将淤泥混合物铲入静态发酵池中进行发酵;步骤六,将发酵池中的淤泥混合物静态发酵10~15天;步骤七,把污泥混合物从发酵池中取出,将发酵后的淤泥平铺、旋耕、晾晒蒸发水分,然后进行翻抛脱水,即得到处理后的淤泥。本发明解决了传统的方法即不能完全除去淤泥中的有害重金属和微生物以及不利于后续的资源二次利用的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淤泥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淤泥处置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城镇河道面临着污染、生态功能退化等诸多问题,对周边居民的身心健康和沿岸土地产生了较大的不良影响,同时也不利于城镇的未来发展。河道淤泥含有大量有害并且难降解的有机物、重金属、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卵等,这些淤泥不仅影响市容,长期淤积还会对环境造成更为严重的二次污染。
传统的清淤处置方法是将清淤后的淤泥进行脱水、固化然后做焚烧处理。然而这种方法即不能完全除去淤泥中的有害重金属和微生物,又不利于后续的资源二次利用。所以做好新型淤泥处置工作,降低淤泥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含量,并将处理后的淤泥进行二次利用,是新型淤泥处置工作的重点内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河道淤泥的处理方法及其施工方法,要解决传统的方法即不能完全除去淤泥中的有害重金属和微生物以及不利于后续的资源二次利用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河道淤泥的处理方法,包括步骤如下。
步骤一,对待处理河道的淤泥进行固体废物浸出毒性鉴别检测。
步骤二,将淤泥收集并放置于车间中,在淤泥中加入重金属固化剂,对淤泥中的重金属进行螯合固化;其中,重金属固化剂包含以下重量份组分:粘土40~60%,氧化铁5~15%,粉煤灰20~30%和石粉15~25%。
步骤三,根据螯合好的淤泥的重量,按比例先加入猪粪和食用菌包废弃物进行搅拌,待有渗滤液产生时再加入食用菌包废弃物。
步骤四,加入高效生物菌进行搅拌,形成淤泥混合物,高效生物菌的添加量为每吨淤泥中加入1~1.5公斤高效生物菌。
步骤五,搅拌均匀后用铲车将淤泥混合物铲入静态发酵池中进行发酵。
步骤六,将发酵池中的淤泥混合物静态发酵10~15天,将有害菌杀死。
步骤七,当污泥混合物的温度下到降60-65℃时,把污泥混合物从发酵池中取出,将发酵后的淤泥平铺、旋耕、晾晒蒸发水分,然后进行翻抛脱水,即得到处理后的淤泥。
优选的,步骤二中添加的重金属固化剂的质量为不小于淤泥总质量的1%。
优选的,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淤泥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的固体废物浸出毒性鉴别检测方法采用硫酸硝酸法或醋酸缓冲溶液法。
优选的,步骤三中的食用菌菌包为白僵菌菌包或者枯草芽孢杆菌菌包。
优选的,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淤泥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在螯合好的淤泥中添加猪粪的量为:每吨淤泥加入9.25公斤~10.75公斤的猪粪,每吨淤泥加入食用菌包废弃物的总质量为199公斤~201公斤;待有渗滤液产生时加入食用菌包废弃物的质量为加入食用菌包废弃物的总质量8%~12%。
优选的,步骤五中淤泥混合物的发酵温度为65-7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建一局华江建设有限公司;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建一局华江建设有限公司;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8315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