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待焊管推送装置和焊接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84952.X | 申请日: | 2021-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346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4 |
发明(设计)人: | 刘新;张宇;韩辉;季磊;朱益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长江智能制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37/00 | 分类号: | B23K37/00;B23K37/04;B23K101/06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科谊专利代理事务所 32225 | 代理人: | 何欢欢 |
地址: | 213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待焊管 推送 装置 焊接 系统 | ||
1.一种待焊管推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位于所述底座(1)上方的直线驱动机构(2)和焊接机构(3);
所述直线驱动机构(2)包含若干适于装夹待焊管(6)的装夹组件(4),并带动所述待焊管(6)沿待焊管(6)的中心轴方向运动;
所述焊接机构(3)包括支撑组件(301)和压板组件(302),所述支撑组件(301)支撑所述待焊管(6)焊接部位的内侧面;所述压板组件(302)设置有两组,两组所述压板组件(302)从两侧斜向挤压所述待焊管(6)的焊接部位的外侧面,两组所述压板组件(302)之间留有长型焊接口(5);
所述压板组件(302)包括固定框架(3021)、压板(3022)、连接杆(3023)、伸缩弹簧(3024)和气囊(3025),所述连接杆(3023)连接所述固定框架(3021)和所述压板(3022),所述气囊(3025)位于所述固定框架(3021)和所述压板(3022)之间,所述伸缩弹簧(3024)套设在所述连接杆(3023)上、并抵在所述固定框架(3021)上背对所述压板(3022)的一侧,所述固定框架(3021)固定设置,所述压板(3022)能够与待焊管(6)的表面抵接,当所述气囊(3025)膨胀或者收缩时,所述连接杆(3023)带动压板(3022)沿斜向远离或者靠近固定框架(30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待焊管推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301)包括位于所述长型焊接口(5)正下方的横梁(3011),所述横梁(3011)上远离所述直线驱动机构(2)的一端与第一立柱(7)固定连接;两组所述压板组件(302)上固定有锁死机构(13),所述锁死机构(13)能够钩住所述横梁(3011)的另一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待焊管推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死机构(13)包括开关门(1301)和驱动气缸(1302),所述驱动气缸(1302)连接于固定部件上,所述开关门(1301)上具有与所述驱动气缸(1302)的输出端转动连接的中间铰接轴(1303)、与所述压板组件(302)转动连接的端部铰接轴(1304)和适于钩住所述横梁(3011)端部的钩槽(1305),所述钩槽(1305)和所述端部铰接轴(1304)位于中间铰接轴(1303)的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待焊管推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3011)的顶部安装有铜垫板(3012),所述铜垫板(3012)与所述横梁(3011)的接触面之间形成有中空的水槽(3013),所述水槽(3013)沿所述横梁(3011)的长度方向贯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待焊管推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板(3022)、连接杆(3023)、伸缩弹簧(3024)和气囊(3025)在待焊管(6)的中心轴方向上布置有多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待焊管推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夹组件(4)包括底板(401)、滑动连接于所述底板(401)上的第一滑动座(402)和第二滑动座(403)、固定于所述底板(401)底部的升降组件(407)以及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滑动座(402)与第二滑动座(403)上的第一仿形夹具(404)和第二仿形夹具(405);所述升降组件(407)驱动所述底板(401)上下运动;
所述第一仿形夹具(404)和第二仿形夹具(405)共同夹紧待焊管(6),所述第一滑动座(402)和第二滑动座(403)之间连接有滑动气缸(406),所述滑动气缸(406)的活塞杆与所述待焊管(6)的中心轴垂直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待焊管推送装置,其特征在于:装夹组件(4)还包括依次铰接的第一连杆(408)、第二连杆(409)和第三连杆(410),所述第一连杆(408)与第二滑动座(403)铰接于点A,所述第三连杆(410)与第一滑动座(402)铰接于点B,第二连杆(409)的长度小于或者等于铰接点A与铰接点B之间距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长江智能制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江苏长江智能制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84952.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