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纳米铜导电浆料的制备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85585.5 | 申请日: | 2021-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0998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23 |
发明(设计)人: | 桑柳波;唐毅;游世文;陈春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科检测技术服务(重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1/16 | 分类号: | H01B1/16;H01B1/18;H01B1/22;H01B1/24;H01B13/00 |
代理公司: | 重庆乐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21 | 代理人: | 张丽楠 |
地址: | 400700 重庆市北碚区***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纳米 导电 浆料 制备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纳米铜导电浆料的制备及其应用,涉及太阳能电池技术领域,按77:18:5的质量比分别称取纳米铜填充的碳纳米管粉末、有机载体和含铅玻璃粉,将含铅玻璃粉和纳米铜填充的碳纳米管粉末混合,球磨1h后分散在有机载体中,超声波震荡混匀后,充分研磨分散,得到纳米铜导电浆料。本发明通过将纳米铜颗粒填充在碳纳米管中,使纳米铜在潮湿空气和高温下不会被氧化,也不会被腐蚀,纳米铜导电浆料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强,能够保证纳米铜导电浆料的导电率,减小电阻率的变化,延长其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太阳能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纳米铜导电浆料的制备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煤、石油等传统能源的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加剧,新型清洁能源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最受瞩目的是太阳能。太阳能电池是直接将光能转换为电能的装置,其转换过程中污染很小。目前在太阳能电池中,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以其技术成熟、光电转换效率高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在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中,导电银浆广泛用于正极材料中,但是随着银的价格不断上涨,导电银浆的成本也不断上升,因此一些贱金属材料被开发出来用于导电浆料。在贱金属中,铜的导电性几乎与银相当,也没有Ag+迁移的缺陷,而且价格远远低于银,这使得铜成为一种较为理想的材料,导电铜浆也成为一种有前景的浆料。
然而,Cu化学性质较活泼,在潮湿空气和高温下易发生氧化,生成Cu0和Cu20,从而降低其导电性能,尤其是精细和超细铜粉更易发生表面氧化,且Cu耐腐蚀性差,严重影响其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纳米铜导电浆料的制备及其应用,以将纳米铜颗粒填充在碳纳米管中,使纳米铜在潮湿空气和高温下不会被氧化,也不会被腐蚀,能够提高纳米铜导电浆料的导电率,延长其使用寿命。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手段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纳米铜导电浆料的制备,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含铅玻璃的制备:按72:8:9:1.5:6:1:2.5的质量比分别称取氧化铅、三氧化二硼、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锌、氧化锆、五氧化二磷混合,充分研磨均匀后,先于1100℃下熔化并保温2h,待玻璃液澄清、均化后,迅速倒入去离子水中水淬,再于80~90℃下烘干后,球磨5h,过筛,得到含铅玻璃粉;
S2、有机载体的制备:按40:25:7:10:3:6:2:2:5的质量比分别称取松油醇、二乙二醇丁醚醋酸酯、二乙二醇丁醚、柠檬酸三丁酯、聚乙二醇、乙基纤维素、氢化蓖麻油、甘油、表面活性剂,混合后,于60~80℃下充分搅拌溶解,保温2h后,冷却、过滤,得到有机载体;
S3、纳米铜导电浆料的制备:按77:18:5的质量比分别称取纳米铜填充的碳纳米管粉末、有机载体和含铅玻璃粉,将含铅玻璃粉和纳米铜填充的碳纳米管粉末混合,球磨1h后分散在有机载体中,超声波震荡混匀后,充分研磨分散,得到纳米铜导电浆料。
进一步,纳米铜填充的碳纳米管粉末的制备方法如下:
1)将碳纳米管加入10体积的硝酸溶液中,加热回流24h,冷却,离心分离,沉淀物用去离子水洗涤至中性后过滤、干燥,得到纯化的碳纳米管。通过硝酸溶除去碳纳米管中的少量无定形碳、纳米碳颗粒、催化剂颗粒等杂质,以提高碳纳米管的纯度。
2)将纯化的碳纳米管按1:30的质量体积比加入体积分数为25%的氨水中,超声分散10min后,得到碳纳米管氨水溶液;
3)将聚丙烯酸1:20的质量体积比分散在去离子水中,得到聚丙烯酸溶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科检测技术服务(重庆)有限公司,未经中科检测技术服务(重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8558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医学样品运送容器
- 下一篇:基于共享管脚分时观测FPGA内部不同信号的方法